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520字。

  南昌一中、南昌十中、铁路一中高二期末测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审题人:徐丽莉 钟紫薇
  说明: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 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
  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 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答题纸交回监考教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 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 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 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 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 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 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 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 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 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 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 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 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 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 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 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 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 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 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 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
  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 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 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 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 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 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 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 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 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 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 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 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 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 承和弘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
  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 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 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 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
  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 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 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 节日的淡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 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  2000  只。
  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 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 真正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