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59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7年6月号第8辑
整理 fcs2002
对“碰瓷”勒索就应当依刑严惩
成绩只发考生为何阻止不了状元炒作
共享雨伞被下架,自负的商业模式误人误己
“现场指认”变“游街示众”,不该叫好
为小微企业减税,释放“不拔小鹅的毛”之善意
考生信息遭泄露 报案不容再“考虑”
虚假广告代言不仅是伪专家的责任
公众号鼓吹“自愈”谬论,是又一个反智样本
“中学生被逼吃粪便”:预防和惩治同样重要
“超40万套保障房闲置”之后必须严肃追责
“超40万套保障房闲置”之后必须严肃追责
反腐路上制度永远比信任更可靠
杜绝刑讯逼供关键在于强化监督和问责
“神医”李炽明“问心无悔”底气何来
幼儿园毕业烧钱,根源还在于家长们想太多
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别忽视家长责任
愿徐玉玉案后再无类似悲剧
“加装电梯”尊重多元诉求才能“美美与共”
^^^^^^^^^^^^^^^^^^^^^^^^^^^^^^^^^^^^^^^^^^^^^^^^^^^^^^^^^^^^^^^^^^^^^^^^^^
对“碰瓷”勒索就应当依刑严惩
2017-06-26 12:39:0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堂吉伟德
去年秋天,范宝强和同伙精心设计了“碰瓷”套路,并在顺义区实施:同伙在马路上驾车时故意将速度压低,导致后方车辆采取超车行为。在超车瞬间,范宝强骑自行车迎面倒地,以被撞伤为由勒索司机钱财。范宝强共作案三次,向司机索要6100元。最后一次“碰瓷”还未得逞,就被警方抓获。近日,顺义区法院认定范宝强犯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七个月。(6月25日《北京青年报》)
“碰瓷”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更是日益严重,那些所谓“专业碰瓷”者越来越多,手段愈发专业和隐蔽,并出现了团体化作案的倾向。一些职业的“碰瓷”者屡屡得手,俨然把“碰瓷”作为发财致富的手段。反向效应下,跟随者不断增多,整个行业团队变得日益强大。如何预防和惩治这种社会丑恶现象,引发了社会性大讨论。
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碰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相的敲诈勒索,不仅违法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差别之处在于所涉金额的大小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正是基于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范宝强和同伙才最终“领刑七个月”。
此案的意义在于超越了自身而具有了外延效应:一是达到了威慑的目的。“碰瓷”勒索乱象禁而不绝,如百足之虫打而不死,其因在于风险太低,所付出的代价太轻,利益与成本之间不成正比。通常情况下,由于“碰瓷”勒索的调查取证难,加之“碰瓷”者对法律有所研究,往往会利用法律的空子而制造出更多假象,并以弱者或者无辜者的姿态去获取同情,并利用司机怕麻烦的心态而作案,最终往往能逃过处罚,即便被当场揭发也往往教育了事。“碰瓷”勒索被依法惩治少之又少,入刑惩戒而更是极为罕见。
二是起到了普法效果。对于“碰瓷”勒索大家司空见惯,多数情况下也是愤怒不已,不过拿起法律武器者却极为少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对“碰瓷”勒索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以及维权前景缺乏预期,故而动力不足。相对应的是,则是“碰瓷”勒索者“不知者无畏”,误以为“碰瓷”行为只是违反道德或触及了法律底线,远未达到犯罪的地步,不会被判刑入罪,自然有恃无恐而无所顾忌。
三是起到了示范效应。“碰瓷”勒索被判刑固然不乏其例,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出台之后,为司法实践创造了条件。“碰瓷”勒索固然是老问题,不过如何处理却是新事物,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判决和处罚,来积累经验并达到示范的目的。与此同时,执法与司法也是普法的一种方式,对倡导法律、敬畏法律和实施法治创造了条件,夯实了基础。
乱象用重典,对于“碰瓷”勒索这一公然挑战道德与法律底线的行为,理应给予严惩,才能正纲纪、明规则、转风气。否则会反向而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由此形成巨大的破坏力。从一点来说,对“碰瓷”勒索依刑严惩,不仅是维护道德的必要之举,也是法治建设无以回避的课题。(堂吉伟德)
成绩只发考生为何阻止不了状元炒作
2017-06-26 12:47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7-06-26 12:47:1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叶祝颐
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今年高考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不再向考生所在学校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可到省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成绩单。近年来,高考成绩一直是学校、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高考成绩下发到学校,学校为了省内、市内排名,公布学生高考成绩,掐尖招生,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6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只向考生提供高考成绩,不经过学校渠道发放。江苏省此举初衷无疑值得肯定。但是江不向学校和其他单位、个人提供高考成绩,并不意味着高考状元炒作就此刹车。6月23日高考成绩放榜,6月24日江苏省和各地市高考状元的相关信息已经漫天飞舞。
事实上,不仅江苏省不让炒作高考状元,多年前,山东、浙江等地也规定高考成绩只发给考生本人,教育部更是三令五申反对“状元”炒作。但是,相关部门停不了对“状元”的呵护。政府、学校、媒体、商家给予“状元”明星般的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星座都会成为新闻。不少高考成绩不错的学校都忙着向社会“报喜”,还有的地方不惜花钱在媒体上宣传。湖北来凤等地甚至让“状元”游街,为“状元”塑像。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教育政绩,学校需要成绩筹码,孩子们需要成绩升入理想学校,应试教育依然有其存在的土壤。
其实,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师生的优劣,应以公民素质提高为标准,而不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