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一).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八).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二).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九).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六).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三).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十).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十二).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十三).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十四).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十一).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四).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拓展训练(五).doc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二年级(上)语文(一)
命题人:李培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 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贾谊》)
1.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B.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D.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
B.“没”此处可理解为“殁”, 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C.迁徙有迁移、改变等意思,文中应理解为迁移。
D.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也指古代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B.文中用了多处对比,如陈涉与秦、陈涉与九国等,通过对比揭示主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一夫作难”中的“一夫”指陈涉;“身死人手”是指一历史事件,即子婴被项羽所杀。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意思是秦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处于攻势,可以凭借武力,而统一中国以后,处于守势,则必须施行仁义,秦得天下后不施行仁义,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5—6题。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 意固难明。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二年级(上)语文(三)
命题人:刘晓宇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B.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北面。
C.在古汉语数量表示法中,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例如“十一”即“十分之一”。
D.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一而足。不少时候是“兼用”,“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 文章指出探求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悔的。
C. 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旨在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 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 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难有深度和广度。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忆吴淞江晚泊
梅尧臣
念昔西归时,晚泊吴江口。回堤溯清风,淡月生古柳。
夕鸟独远来,渔舟犹在后。当时谁与同,涕忆泉下妇。
……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二年级(上)语文(五)
命题人:井绪山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节选庄子《逍遥游》)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愤怒 B.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
C.而后乃今培风 凭 D.三飧而反 返
2.下列最能体现庄子逍遥思想的一句是( )
A.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厄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的形象以其大而逍遥,蜩与学鸠因其小而不逍遥。
B.齐谐中有鹏而无鲲,与第一段相比,相连而不显重复,显示庄子为文的变化多端。
C.第三段中议论紧扣前两段的叙述,读来言而有据,让人不得不叹服庄子的论辩能力。
D.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因其目标不同而准备有异,庄子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4.翻译文中句子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
……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二年级(上)语文(八)
命题人:孙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 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3、根据情境补写出下面语句横线上的话。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