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010字。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追求文学之“新”
  宗仁发
  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我的文学观无疑是和文学期刊这一文学载体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无须讳言,“喜新厌旧”是我作为文学编辑的职业本能,作家创作时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们文学编辑在选取作品时也往往“惟新是举”。从进入这个行当起,我就是被办一本好杂志的理想所感召,而对文学之“新”的追求里,正寄托着我对什么是好杂志、什么是好的文学的理解。
  “新”首先意味着原创性,原创性是文学乃至文化的立身之本,因为文学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处于源头的地位,倘若文学丧失了原创性,对于后续的文化链条的延伸就是灾难性的打击。文学的影视改编之所以一直活跃,正因为这里是原创力迸发的地方,投向文学的饥渴的目光一直都在,是文学在以充沛的题材、新颖的技巧和丰厚的思想力,源源不断地供给着其他文艺样式。
  “新”还意味着文学事业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意味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可能性。在文学新人身上蕴藏着革故鼎新的因子,看看有多少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即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就知道了。但是,刊发新人新作对文学期刊和编辑来说,却意味着一种风险和考验。对于一个有知名度的作家的稿件,编辑并不在稿件的水平、质量上负有多大的责任,即便作品写得不好,也少有人去责备编辑的水平问题;但刊发一个不知名作者的作品,如果作品不好,读者往往不会质问作者本人的水平,而更多的是质问编辑、刊物为什么发这样的稿子。所以衡量文学编辑的功夫高低,正要看他对默默无闻的作者的判断能力。那些后来成名的作家回忆最初进入文坛时遭遇杂志的退稿故事,不啻是给文学编辑的最好提醒。
  必须得承认,这种“喜新厌旧”是我作为期刊编辑从文学载体、文学生态出发的有意强调。从文学生态的整体着眼,任何一种文学载体都有可能是某种文学思潮的“接生婆”,也可能是一部未来经典作品的催生者,重要的是经住时间的考验,保持文学的创造性、延续性和多样性,呵护文学的“可能”。选择和发现什么样的作品,然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时刻都在进行着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编辑的眼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他对文学的千言万语。
  (《人民日报》2017年6月13日14版,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期刊是一种文学载体,作者的文学观是通过文学期刊体现出来的。
  B.文学编辑在选取作品时“喜新厌旧”“惟新是举,”这是一种职业本能。
  C.作者指出他就是被办好杂志的理想所感召而成为文学编辑的。
  D.在对文学之“新”的追求里,寄托着作者对好杂志、好文学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文学编辑的身份论述追求文学之“新”,兼及自己的文学观。
  B.文章通过指出文学的原创性特征,论证追求文学之“新”的重要性。
  C.文章指出刊发新人新作有风险,因此文学编辑要谨慎选取这类稿件。
  D.文章指出文学期刊要经住时间的考验,思考作品的选择、发现及传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原创性对于后续的文化链条的延伸具有决定性作用。
  B.影视作品的改编受到文学的题材、技巧和思想力等因素的影响。
  C.后来成名的作家曾遭遇杂志的退稿,可见文学编辑的判断能力还需提高。
  D.任何一种文学载体都有可能催生出某种文学思潮或者未来的经典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①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②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