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全一册预习案(打包28套,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0短文三篇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5.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6.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7.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3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8.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9.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0.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3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1.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3张衡传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2.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3张衡传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3.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窦娥冤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2.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窦娥冤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3.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1窦娥冤第3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24.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2雷雨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4.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2雷雨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5.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3哈姆莱特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6.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3哈姆莱特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7.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8.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4柳永词两首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39.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0.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1.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6辛弃疾词两首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2.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6辛弃疾词两首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3.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7李清照词两首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4.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7李清照词两首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5.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8拿来主义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6.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8拿来主义第2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7.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8拿来主义第3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8.doc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语文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4201706141149.doc
1.窦娥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和戏剧的文学常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2、分析本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揭露和为人民伸张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愿望,也认识作家对天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并能从人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中获得启迪。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有关作者和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2、对照注释,疏通文字。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教师提供资料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如何阅读较长的戏剧,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预习任务
一、认真对照课文注解阅读文本,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元杂剧、关汉卿的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三、概括课文节选的“楔子”、另三折的故事大意。
有关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1、①元曲分为散曲、杂剧;②散曲分为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套曲(一宫调数曲子);③杂剧包括:散曲+“科”+“白”。
2、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
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的楔子放在折与折之间,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每折包括多个场次,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3、元杂剧的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末:正末、外末、副末、大末、小末;
旦: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
净:副净、二净等。
杂角:驾(皇帝)、孤(官员)
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和尚)等。
4、元杂剧的语言:
唱: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
窦娥冤(第3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分析戏剧的写法,了解作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教师提供资料、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揭露和杀尽贪官污吏,为人民伸张正义、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也认识作家对天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并能从人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中获得启迪。
预习任务
一、着重阅读第三折,熟读《滚绣球》,分析其所用的修辞。
二、写出三桩誓愿的名称,说说作者写这三桩誓愿各自有何意图。结合《孔雀东南飞》的结局,说说这三桩誓愿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各自有何作用?
四、思考:窦娥的三桩誓愿与《滚绣球》中她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自主检测
1.《滚绣球》所用的修辞有:
2.①三桩誓愿的名称:
②三桩誓愿各自的意图: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③结合《孔雀东南飞》的结局,说说这三桩誓愿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各自有何作用?
典故有:
各自的作用:
4、思考:窦娥的三桩誓愿与《滚绣球》中她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
3.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理清结构。
2、分析把握本剧的主题,理解《哈姆莱特》的悲剧性。。
3、把握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特点;
4、品味作品诗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主人公悲剧的根本原因,感受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学常识。
2、速读课文,根据所给背景,理清文章结构。
3、初步概括主题。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师生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阅读戏剧的要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理清思路,分析戏剧冲突,领会主题。
预习任务
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莎士比亚的重要经历及其重要作品。
二、认真对照课文注解阅读文本,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速读课文,根据情节的发展,理清课文思路。
四、初步概括主题。
作者与写作本剧的背景材料:
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丰富了人类艺术的宝库,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习,开始接触到古希腊罗马的诗歌与戏剧,后因父亲经商破产,16岁便辍学自谋生话。据说1 585年到伦敦,开始在一家剧院打工,给看戏的绅士照看马匹,后来当了雇佣
……
13.张衡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范晔和《后汉书》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点拔、师生合作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为高考阅读文言打基础。
2、了解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所给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教师提供资料,师生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落实文言知识点, 进行文言积累,为高考阅读打基础。
2、学习翻译,培养翻译的能力。
预习任务
1、对照注释,疏通文字,至少读三次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着重落实下列词与句子的含义。
第一段:
衡少善属文; 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 贯六艺; 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交接俗人; 连辟bì公府不就; 莫不逾侈; 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 奇其才; 累召
第二段: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雅闻; 公车特征; 妙尽璇机之正;
第三段:
不慕当世; 积年不徙
第四段:
员径八尺; 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都柱; 傍行八道; 牙机巧制; 周密无际; 振声激扬; 寻其方面; 验之以事; 未之有也
咸怪其无征
第五段:
帝引在帷幄; 所疾恶者; 惧其毁己; 皆共目之; 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以为吉凶倚伏
第六段:
出为河间相; 不遵典宪;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 一时收禽; 称为政理; 上书乞骸骨
文学常识与背景介绍:
1、范晔,(398-445)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历史学家。他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彭城太妇卒,晔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左迁宣城太守。在任间不得志,便专心从史,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后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先密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