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小题,约1349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 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 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 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 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处,从“屈辱”到“崛起”,可以知道前面是叙述中国曾经的状况,后面是现在的情况,如使用“积重难返”则不合语境。备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第二处,从语境来看,应是强调当初所受磨难的范围,应使用“备受”。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备受”和“倍受”,前者说“备”,是从范围的角度而言,后者说“倍”是从程度的角度而言。(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积贫积弱”和“积重难返”,后者言“难返”,这与语境中 后来的“独立富强”矛盾。(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知名民校“横空出世”,受益的将不仅是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家长们,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
B. 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C. 2016最热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首播时,凭借14.3%的收视率毫无悬念地夺得了荧屏收视冠军,其收视率远超同时段其他电视剧。
D. 出现突发情况时,应急车道被占用,会导致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车辆受阻,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句式杂糅,应为“还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或“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也将依托这些知名民校得到扩张发展”。B.成分残缺,“82%的糖尿病患者”后加“的症状”。D.主谓搭配不当,“车辆”不能“处理事故、排险、抢救伤员以及疏导交通”。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 )
,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 去糟粕,辨真伪 B. 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C. 知贵精,不贵多 D.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这是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看要求选择的句子在语段中的位置,既然在开头,一般为总领句,故应涵盖后文的内容。后文举出四个名人名言,应逐一进行分析。“博观而约取”,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虽然经过选择,但却不是精华。“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要多读,取其中精华有用的,不要随便用其中不好的部分。“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几句话都强调知识的精。ABD三项与语段不合。
4. 在下列高二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B. 四班一声吼,地球抖三抖
C. 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 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夺冠军死不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下列高二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句的得体。首先应明确使用的场合,“参加学校运动会”,故应是积极向上而充满斗志,C项,“青春活力扬”符合“高二”的年龄特点;“雄风震赛场”符合“运动会”这一场合,故恰当。A项,“重振”言之前失败过,不恰当;B项,过于夸张,不合实际;D项,“死不还”也过于夸大。
5.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们逐渐意识到, , , 。 , 。 。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
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
A. ⑤①⑥②③④ B. ⑤⑥④③②① C. ③①④⑤②⑥ D. ③②⑥⑤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首先从标点符号来看,六句话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三个部分只有一个句子,故所选用的句子应有主语,①⑥两句都没有主语,故不应放在最后,排除BC两项;再分析备选的句子,寻找标志词,比如第②句中,“除了”说明后面还有评价的标准,由此可以找到第⑥句中的“更重要的是……”;再看第⑤句中的“这种‘社会动力’”,说明前面的句子中应是出现“社会动力”;第④句应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