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5710字。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当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土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游戏中儿童假扮店主,如果假扮主顾的弟弟不在后,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B. 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通常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
C. 罕恩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D. 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儿童游戏的目的、方式出发,得出儿童游戏动机少有社会成分的结论。
B. 文章应用多种论证方法,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论证、因果论证等方法。
C. 文章分析了艺术和游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艺术比游戏更高级的观点。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论证文章中心论点:游戏和艺术的区别点在于社会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游戏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
B.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游戏了。
C. 作者认为: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D. 艺术家非要把意境或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分享,心里才踏实。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任意嫁接错误,“倘若他的弟弟不在”,原文说“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原因是“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B项,是一个人可以玩上很久。D项,同情心是为我的是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2. 试题分析:文章不是总分总结构。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
3. 试题分析:原文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 铜 匠
叶绍钧
陆根元跟着六七个同学被先生带进高等小学里,觉得周身不大舒服,但是形容不出。高等小学里的学生围着他看,都放出好奇的目光。根元只想什么地方有个洞,自己隐藏在那里。
他看那高等小学里的运动场也十分可怪,广阔到难以言说。他站在廊下望对面的围墙,低矮且渺茫,他想,总有两三里的距离吧。许多学生在场中踢球,足尖触着球身,那球突然升腾空际。空洞的音响散布开来,似乎一切都有点儿震动。他觉得自己差不多不能稳定地站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