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道小题,约16110字。

  山东省枣庄八中2017届高三4月模拟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好”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
  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割,外在于“人”: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轻视甚或无视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劲思想力。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更心安理得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___1___ (质疑/置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梁启超先生早在“五•四”之前即___2___(犀利/锋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性”、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针砭时弊的教育箴言。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辩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 ___3___(叫醒/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相辅相成的表达力。一切传统都会悄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暗然凋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强劲(jìn)       逻辑演绎    B. 悄然老去(qiǎo)  暗然凋落
  C. 箴(zhēn)言    相辅相成    D. 针砭(biǎn)        严谨思辩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质疑  锋利  叫醒    B. 质疑  犀利  唤醒
  C. 置疑  犀利  唤醒    D. 置疑  锋利  叫醒
  【答案】1. C    2.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A劲jìng,B黯然,D砭(biān)思辨.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质疑,提出疑问;犀利,容物体坚固锐利得如同犀牛角。 后引申为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眼光等的尖刻锋利。唤醒就是叫醒的意思。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的意思。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优质乳工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二是保障优质原料奶的稳定生产供给;三是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艺标准化监管。
  B. 在津马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大象、狮子、穿山甲、长颈鹿、角马……等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
  C. 重霾来袭,北京“红色预警”为何闲置?如此严重的雾霾,污染源究竟从哪来?多年强力治霾,效果却如此“苍白”,雾霾究竟是天灾?还是有人为因素影响?
  D.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南非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国人民友谊历久弥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两个“;”改为“,”;B.去掉“……”;C.“天灾”后的“?”改为“,”。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连续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后,篮球队员们累得如吴牛喘月,但为了能在高中篮球联赛上取得好成绩,大家都毫无怨言。
  ②苏轼是一代文豪,也是一代书法名家,他常常以诗赠人,其诗又借其书法得以传播,诗与书相辅而行,深受后世推崇。
  ③这只闯入村庄的大棕熊,把村民储存食品的柜子翻了个遍,大快朵颐,毫无顾忌,饱餐一顿后扬长而去,真令人哭笑不得。
  ④虽然社会各界对具备认知计算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可能存在的威胁莫衷一是,但都认同2016年是“认知计算元年”这一说法。...
  ⑤一些城市在明知自身不适合或者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却偏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地铁,最后得不偿失,这无异于火中取栗。
  ⑥为了使国学教育有实效,在浩如烟海的国学书籍中排沙简金,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情,教师和家长都应成为“把关者”。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吴牛喘月: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使用对象不当。
  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不合语境。
  大快朵颐: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感情色彩不当。
  排沙简金: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 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 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项,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B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