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全集(36份打包,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 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2 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4 抓住“特殊”:转换成分——特殊句式译到位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5 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 6 准确定“调”对“调”分析——把握思想感情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4章 10 找出角度深入思考——小说探究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4章 7 整体与局部准确又全面——人物形象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4章 8 综合思考突出关键——物象和次要人物作用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4章 9 描写与叙事关乎技巧与效果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1 去芜存真精于组织——传主成就、特点概括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2 据果索因探幽发微——原因分析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5章 13 叙议结合规范有序——观点探究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6章 14 明主旨辨位置抓暗示——语句补写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6章 15 读懂图表准确转换——图文转换题之要诀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7章 16 “任务”驱动写作写作落实“任务”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7章 17 阐释辨析论证深入——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运用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7章 18 信手拈来精心选用——议论文写作中的用例艺术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7章 19 妙用意象诗意盎然——记叙文写作中意象的使用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ⅰ微专题1 成语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ⅰ微专题2 病句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ⅱ 微专题1 熟读文言文阅读核心知识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ⅱ 微专题2(1)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ⅱ 微专题2(2)古诗常用表现手法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ⅱ 微专题2(3)古诗鉴赏答题常用术语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1章 ⅱ 微专题3 熟读小说阅读核心知识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2章 微专题1 审题规范再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2章 微专题2 答题规范再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3章 考前作文审题、拟写提纲再强化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4章 微专题 写准名句名篇中的关键字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5章 (1)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5章 (2)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5章 (3)古诗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5章 (4)小说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5章 (5)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5章 (6)语言文字运用 Word版含答案.doc
学案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形式。面对颇有点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存畏惧,答题正确率不高,即便答得全对,也耗时太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文,梳理出主干信息。在知晓三题的命题特点的前提下,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选定答案。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
……
学案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学案引语 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解析 要点:“弛”“俾”“庶”。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解析 要点:“以”“齿”“傲睨”。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
……
学案5 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表达技巧赏析与情感把握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大重点。对于表达技巧,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在构建其知识体系。而在做题实践中,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表述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绝不能轻易退缩,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与“效果”两大环节上多下功夫,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和鉴赏水平。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
(六)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组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20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走进阳江文化大讲堂,他一身布衣,娓娓而谈,为现场数百名听众带来题为“我的文学我的梦”的精彩讲座。
②御膳房海鲜大酒楼的李师傅号称本市海鲜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恭维。同学聚会,我吃了他做的大葱酱鲍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③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尽可能多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不是一件难事。”
④本周五国际股市风云际会,受埃及政局动荡影响,欧美股市双双大幅下跌,而国际油价却大幅反弹,这给假期前的A股市场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⑤互联网时代,舆论对名人的窥探无孔不入,这大大提高了名人谨言慎行的必要性。
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有关“今年5月份会出台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的消息不属实,完全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
A.②③④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是国内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担任校长仅仅5年,就让一所普通的小学跻身于杭州新兴名校,而他自己也凭才华和能力成为大学教授。
B.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要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以青春的汗水,收获事业的花朵,以奉献的力量,浇灌人生的幸福。
C.周末对河南博物院的参观让他觉得不虚此行,因为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造型各异、工艺繁复的几千年前的青铜器。
D.通过了解屠呦呦等人在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方面的经历,我们知道了中西医药各有所长,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优势互补,潜力无限。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跻身于”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新兴名校”后面加上“的行列”。B项搭配不当,“收获……花朵”“浇灌……幸福”不能搭配,应为“浇灌……花朵”“收获……幸福”。C项语序不当,“几千年前的”应放在“许多造型”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杂剧是________前代戏曲艺术________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________进入成熟阶段。关汉卿的《窦娥冤》________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
A.在 和 已 和
B.在 以及 以 和
C.从 以及 已 以及
D.从 和 以 以及
答案 A
解析 “在”与第一句中的“基础上”搭配,而“从”不能。“和”与“以及”都表示连接,而“以及”多用于句首,“和”则用于句中。“已”表示“已经”,副词;“以”表示连接或引进宾语。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