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33340字。

  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三市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亲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是针对嫡子而言,后者是针对众子而言。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寻找。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的形成基础是原始社会,血缘关系使得早期国家实际上带有部族
  特点。
  B.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家长在宗族内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位必须由嫡子中的长子继承,对其余的嫡子和庶子进行分封。
  D.分封制有大宗小宗之别,它的实质是确立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即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周天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宗法制是对分封制的完善和巩固,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使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始终保持稳定和团结。
  B.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体系与父系家长制密切相关,部族色彩浓厚。从这个意义上说,周天子相当于一个“大家长”。
  C.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他们与周天子有双重关系,即血缘关系与君臣关系。
  D.宗法制讲究尊卑有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成为当时国家政权的“稳定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它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等级森严。
  B.周天子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嫡子和庶子必须分封到地方作诸侯。由此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C.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贵族阶级把它作为自己合法继承权力的“保护伞”,以防他人凯觎贵族特权,也避免了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D.异姓贵族之间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构成关系网。这种密切关系成为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5具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分钟。
  B.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C.袁隆平一生守望自己的目标,拒绝浮躁,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水稻研究,称自己为“种田人”,连高官之位也断然拒绝。
  D.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6.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说说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无声记
  田洪波
  1967年初夏的早春,古城芙蓉街筒子楼28户人家惊讶地发现,闲置多时的206室,悄然搬来了一户新邻。
  像树叶被劲风扫过,新邻搬迁基本未留痕迹。早晨撞见外出买豆浆回来的女人,才知新邻在不同时间里,肩扛手拎,加上几次自行车驮运,简单家居就搬置齐了。邻居叹息他们的无视,很快打探出男人是翻译家,女人原是某高校副教授,现在做丈夫助手。
  上下楼之间,很少能见到夫妻两人。他们二楼的家,门也很少开,静,不是一般的静,即使炒个菜,也好像羞答答的,很少弄出动静。有人好奇扒窗户,望见屋里各角落堆满了书,翻译家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女人则要么端杯水过去,要么帮着查找什么资料,再或者手中摇着一把莆扇。有时两人也互动一下,女人给翻译家擦汗,翻译家腾出手爱抚一下女人的脸。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哪见过这样的阵势。芝麻谷子类的信息悄然传播开来,再怎么忙,有时也会下意识朝206室瞭上一眼,似乎不这样,心里就不踏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