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22400字。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一碰到困难便裹足不前,退避三舍。
B. 治学严谨的他写这本书决非率尔操觚者可比,因此科学性的错误是不会有的。
C. 他就是这个样子,每次说话都要把一件小事渲染成大事,危言危行,令人厌烦。
D. 新近加盟这家明星企业的他,才华出众,待人谦恭得体,处处让人刮目相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B项,率尔操觚: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写作态度不严肃,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地写,随意着笔。。A项,退避三舍: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属于望文生义;C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望文生义;D项,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不合语境。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的“退避三舍”。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题中的“惺惺相惜”。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在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云雾缭绕的南迦巴瓦峰,她神秘冷艳,不管游客如何翘首以待,也不轻易示人以真容。
B.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你应该抓住现在的青春年华,奋发向上,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C. 可以看到,罔顾历史发展规律,维护极少数皇权阶层利益的人,终归被历史唾弃,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作家无不在炼字、炼句、炼意上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尔后修成正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中关键词“不符合语境”。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选项B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对“”的喟叹。选项中“抓住现在的青春年华,奋发向上”表述错误。
3. 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A. ②④①③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B
4.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修辞。选项中C项“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中“”借代美女,运用的是接待手法。
点睛: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
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最后的建议, , , , , ,让它们在文学的领土上争得各自的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