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190字。

  四川省凉山州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在孟子看来,王霸之辨的基本点,就在于是否具有“道”。孟子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认识到政治、军事都是非常复杂的构成,其中有天的因素、地的因素、人的因素,但根本的是人的因素,因为人的因素与道相贯通。因此,孟子的王霸之辨就从是否真正得民心展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霸道政治的起点是君主对利的追求,或者说是企图实现自己的野心;所以在他们眼中,人民是工具,军事实力是基础,战争是手段,疆域是目的,说到底也就是为了他们自己权力欲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然而这种以强权和暴力进行的征服,并不会使被征服者心悦诚服。因为征服者只能给被征服地的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即使能带来某种繁荣但却也只能是虚假的繁荣,所以被征服者心中永远会有一种复仇的渴望。而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则恰恰相反,它的起点是君主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心中本性的善,由此,君主便会推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德政。可以说,孟子在王道政治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句充满了民本思想的话语可以说是王道政治的集中体现。在王者的认识中:一个国家中最重要而尊贵的,是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是人民的公利;其次,才是这个国家的利益,如国土完整、国家尊严;而最后的、最不重要的,是统治者或统治阶层的利益。所以衡量政府好坏和统治者优劣的标准,不在于霸道层面的制度法令的制订、各种行政工作的进行,而在于王道层面的百姓利益的实现、百姓幸福感的达成。孟子说“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尽心上》),在圣王统治下的百姓,是感到心情舒畅的。其原因就在于圣王是为百姓利益着想的,而不是为自身利益着想的。
  至于如何获得民心,孟子指出,首先“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统治者要让百姓有恒产,也就是固定的可以得到保障的生活、生产资源。孟子之所以特别强调王霸之辨的关键在于心服与否,与孟子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是由性善论的人性论和性由心显的心性论直接相关的。因为在孟子看来,王道或仁政,并不是外在的、孤立的、单纯政治领域的事情,而是内在道德本性的当然和必然要求,所以孟子认为王道不过是一个“推”的过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就在于“推己及人”四个字,而出发点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心。当然,王道政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保证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可以时刻发用,并战胜他的自利之心。但是,因着时势的限制,孟子并没有想到除了道德修养外,是否可以有某种制度来保证统治者尽可能积极的发用不忍之心,这也是此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直没有解决的一大问题。
  (摘编自《中国哲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霸道政治的起点是君主对利的追求,或者说是企图实现自己的野心。
  B.王道政治的起点是君主的“不忍人之心”,由此推行“不忍人之政”。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说是王道政治的集中体现。
  D.孟子之所以特别强调王霸之辨的关键在于有无“恒产”,有恒产才有恒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识到政治、军事都是非常复杂的构成,人的因素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B.在王者的认识中:一个国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公利;其次,才是国家的利益。
  C.在孟子看来,王道或仁政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道德本性的当然和必然要求。
  D.孟子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就在于以善良为本心为出发点的“推己及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识到人的因素是与道相贯通的。
  B.孟子衡量政府好坏和统治者优劣的标准,在于制度法令的制订、各种行政工作的进行以达成百姓的幸福。
  C.至于如何获得民心,孟子指出,首先要让人民有固定的可以得到保障的生活、生产资源,其次是推己及人。
  D.是否可以有某种制度来保证统治者尽可能积极的发用不忍之心,却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没有解决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12分)
  天地安危两不知  温天一
  孟宪实
  1966年8月2号,吴兴华去北京大兴西语系上班。几个小时之后,有人来敲吴家的门,对吴同说,你爸爸出事了。吴同和妈妈谢蔚英赶到校医院,发现父亲被扔在走廊中,脸色发紫,知觉全无。她一直呼唤爸爸,但父亲始终没有清醒过来。
  这个被钱钟书推崇、被文学史学者夏志清评价为 “继陈寅恪、钱锺书之后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儒”的人,就这样消失了。他那大量的尚未发表的诗作、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