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中外小说 (3份打包)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中外小说 (3份打包)
│└─中外小说
│描写人类灵魂的尊严——读《老人与海》.doc
│林黛玉进贾府——琐细处有千里烟波.doc
│祝福——为谁祝福?.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3份打包)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小品文里的江山胜景.doc
│深于情者的生命之歌——兰亭集序.doc
│游褒禅山记.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古代戏剧、话剧 (2份打包)
│└─古代戏剧、话剧
│苦难与奇冤靠谁做主——读《窦娥冤》.doc
│雷雨之下,人性的坚硬与柔软——谈谈《雷雨》.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古代议论性散文 (5份打包)
│└─古代议论性散文
│句读之不知 —谈谈文言文断句.doc
│师说——如潮的韩愈.doc
│天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解读.doc
│西汉雄文—贾谊《过秦论》解读.doc
│学习是一道力量——荀子《劝学》解读.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史家绝唱 (9份打包)
│└─史家绝唱
│第一讲 多行不义必自毙——阅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课时 .doc
│第二讲 三千越甲竟吞吴——阅读《国语 ?勾践灭吴》上.doc
│第二讲 三千越甲竟吞吴——阅读《国语?勾践灭吴》下.doc
│第三讲 谁言三窟 报得仁心————阅读《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2课时 .doc
│第三讲 谁言三窟 报得仁心——阅读《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1课时.doc
│第四讲 仁而下士,名冠诸侯——阅读《史记?信 陵君窃符救赵》(上).doc
│第四讲 仁而下士,名冠诸侯——阅读《史记?信 陵君窃符救赵》(下).doc
│第五讲 鸿门遗梦英雄在——阅读《史记?鸿门宴》 1课时 .doc
│第五讲 鸿门遗梦英雄在——阅读《史记?鸿门宴》 2课时.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唐代诗歌 (5份打包)
│└─唐代诗歌
│一曲琵琶漾天涯——白居易《琵琶行》解读.doc
│千古唐诗.doc
│诗心颤动,大地苍茫——杜甫诗三首.doc
│唐代最伟大的朦胧诗人 —— 《李商隐诗二首》解读.doc
│雄峻的山水,奔突的灵魂——李白《蜀道难》.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文言文阅读 (4份打包)
│└─文言文阅读
│单元文言知识清单——实词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doc
│鸿门宴.doc
│荆轲刺秦王.doc
│烛之武退秦师.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先秦到南北朝诗歌 (4份打包)
│《诗经》里的想念.doc
│空山新雨后—— 诗歌的语言.doc
│离骚 .doc
│吟唱不尽的古代诗歌.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现当代诗词赏析 (1份打包)
│└─现当代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长沙.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写人记事散文 (2份打包)
│└─写人记事散文
│小狗包弟 .doc
│记念刘和珍君.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新闻与报告文学 (3份打包)
│└─新闻与报告文学
│包身工 .doc
│新闻与报告文学 .doc
│阅读新闻 .doc
└─【全国百强校】北京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复习讲义_演讲与写作 (2份打包)
└─演讲与写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oc
细微之处见出大的情怀.doc
深于情者的生命之歌
——兰亭集序
北京四中 王志彬
一、文学常回顾
王羲之,世称 , 著名书法家,有“ ”
之称。他擅长书法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
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等。《兰亭集序》被后世
评论者誉为 “行书第一”,论者称其“飘若浮云,矫如游龙”。
其中20个“之”字写法各异,犹为后人所称道。
二、课文分析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
和事由。王羲之眼中所见之景:崇山峻岭,高大的山,险峻的
山峰,茂密的树林,修长而高的竹子,而且有清澈的山泉之水,
环绕左右。真是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
的阔、幽、清。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
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写暮春之景,令人心旷神怡,所见之景,所听之音,所
触之怀都是好的。
“信可乐”三个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
3.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
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
亦大矣。”岂不痛哉!
寥寥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人这一辈子真的很
快了。只要生活快乐,能够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之中获得快乐的
真味足矣。这样,也就可以无愧于生了。有的人相见言欢,在
……
苦难与奇冤靠谁做主
——读《窦娥冤》
北京四中 连中国
一、解题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
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
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
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
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二、必要的元杂剧知识
1. 中国古代的戏曲发展到元朝,被广泛地称作“杂剧”。
其实这个名词是在唐朝就有的。“杂”这个字,古代是这样写
的“雜”,它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五彩相会”,也就是
许多种颜色、色彩交会在一起,非常绚丽、缤纷的样子。元杂
剧曲词的优美、情节的生动以及人物的鲜活,为它在中国的文
学史上奠定了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它是无愧于这个“杂”字
的。
2. 元杂剧的结构体例:“四折一楔子”
折:类似现代话剧的“幕”
楔子:类似现代话剧的“序幕”或“过场”
3. 宫调、曲牌、宾白、科介
常见的宫调及其情感基调
正宫—惆怅雄壮 仙吕—清新绵邈
黄钟—富贵缠绵 南吕—感叹伤悲
双调—健捷激袅
4.元杂剧的主要角色
男主角 — 女主角 — 次要角色 —
其他:卜儿、孛老、邦老等
5.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
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
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练习1、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
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
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
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
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
……
句读之不知
——谈谈文言文断句
北京四中 连中国
一、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
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断句规律
1.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往往可以确定停顿的位
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
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
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
的地方。
首常见词:夫、惟、盖、凡、请、其、岂、盍、故、是故、
是以、且夫、若夫、苟、纵、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
继而、纵使、然则 ……
末常见词:乎、耳、哉、也、矣、欤、焉、耶、而已……
句中停顿常见词:之、而、则、者、且……
独立成句的叹词:嗟夫 呜呼……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3.规律三:凭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白”“语”“道”“谓”
“对”“云”“言”等为标志 。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
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
例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
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
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
以为陛下禽也。
例2: 文德后贺太宗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
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
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
……
学习是一道力量
——荀子《劝学》解读
北京四中 连中国
一、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
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
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
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
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
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
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
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
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
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
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
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
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
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
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
能的重要。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
无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
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
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
二、《劝学》内容赏析
1.解题
文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有“劝告”“劝
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
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
……
史家绝唱
第一讲 多行不义必自毙
——阅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课时
北京四中 黄春
一、课前,需要你完成:
1. 关于《左传》的知识。
2. 通读,断句。
《史记•郑世家• 郑伯克段于鄢》: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居岁余,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隧从之,见母。
《春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公羊传•郑伯克段于鄢》: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春秋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