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推荐作品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推荐作品_第一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推荐作品_第二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推荐作品_第六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推荐作品_第四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推荐作品_第五单元.doc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篇目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二、相关背景
曹魏正始年间,司马氏与曹氏争权,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了社会极度黑暗恐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了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他们看到了司马氏统治的残暴,便极力推崇老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与“名教”相对抗。阮籍虽有济世之才,但随着政治风云的黑暗,他只好放弃了自己的雄心,
只好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非常小心地做事,这样虽然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却极度痛苦,据史书记载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三、课文主旨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首,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不能寐( ) 2.孤鸿( )
答案:1.mèi 2.hónɡ
二、词语释义
1.夜中不能寐 夜中:
2.薄帷鉴明月 鉴:
3.孤鸿号外野 号:
答案:1.中夜,半夜 2.照 3.哀号
三、名句默写
1.夜中不能寐, 。
2.薄帷鉴明月, 。
3. ,翔鸟鸣北林。
4. ,忧思独伤心。
答案:1.起坐弹鸣琴 2.清风吹我襟 3.孤鸿号外野 4.徘徊将何见
技法借鉴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人,清风吹拂,自然转入室外,写听到
……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
篇目一 积雨辋川庄作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任官尚书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二、相关背景
《积雨辋川庄作》,又名《秋归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首七律,就作于辋川山庄。
三、课文主旨
这首诗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紧密结合,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蒸藜( ) 2.炊黍( ) 3.饷( )
4.东菑( ) 5.啭( ) 6.黄鹂( )
7.朝槿( ) 8.清斋( ) 9.葵( )
答案:1.lí 2.shǔ 3.xiǎnɡ 4.zī 5.zhuàn 6.lí 7.jǐn 8.uí
二、词语释义
1.蒸藜炊黍饷东菑 藜:
2.蒸藜炊黍饷东菑 菑:
3.漠漠水田飞白鹭 漠漠:
4.阴阴夏木啭黄鹂 阴阴:
5.松下清斋折露葵 清斋:
答案:1.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2.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3.形容广漠无际 4.幽暗的样子 5.素食
三、名句默写
1.积雨空林烟火迟, 。
2.漠漠水田飞白鹭, 。
3. ,松下清斋折露葵。
4. ,海鸥何事更相疑。
答案:1.蒸藜炊黍饷东菑 2.阴阴夏木啭黄鹂 3.山中习静观朝槿 4.野老与人争席罢
技法借鉴
1.意境淡雅超逸。
全诗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抒写出一种物我相惬、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烦扰世俗的厌恶及对田园风光的陶然自适。
……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苦斋记》
篇目一 游沙湖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1084)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
二、课文主旨
本文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无拘无束的行文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处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基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相
①因往相田(《游沙湖》)________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________
2.疾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游沙湖》)________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________
③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________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________
3.是
①是日剧饮而归(《游沙湖》)________
②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________
③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________
答案:1.①动词,观察 ②副词,互相 2.①名词,病 ②动词,痛心 ③动词,痛恨 ④形容词,强,猛烈 3.①代词,这 ②形容词,正确 ③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君看流水尚能西西: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西:________
……
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大铁椎传》
篇目一 方山子传
资料助读
一、相关背景
方山子,是一个当时隐居之人。其家世代有功,为官宦之家,在洛阳也多有产业,在河北还有不少田产,然而他不慕当时的权贵,只身一人来到山中。当时苏轼被贬来到今湖北黄冈,认识了方山子。作者对方山子的生活态度十分赞赏,对方山子的异人之处非常佩服。又联想到自己从京城被贬到了这僻远之地,顿生感慨。于是便写下了这篇传记性散文。
二、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华、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隐约有不平之意,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基础积累
一、通假字
1.前十有九年 通________
2.往往阳狂垢污 通________,________
3.方山子傥见之欤 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又 2.佯 假装 3.倘 或许
二、古今异义
1.然终不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遇到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3.问余所以至此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因果
4.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的配偶
5.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立刻,立即
6.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答案:1.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2.遗留下来的样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