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010字。
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的文化意义
礼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怎样的积极意义?这值得好好回顾与总结。
首先,礼是人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人从动物界脱胎而来,这就决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但是,人与动物毕竟存在着本质区别。那么,人应该怎样定义自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理由究竟何在?《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孔颖达疏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可见,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而其他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韩愈在他的《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而夷夏之别则在于一个“礼”字。春秋季世,王纲界纽,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乘机进攻中原,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完全失却享受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故只配把它们当夷狄看待。相反,有些夷狄之邦向慕中原文明,积极效仿,日久天长,已近于中国,则可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者谁影响谁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韩愈之说,深入人心,故中国人始终以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自豪。
第三,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人离不开群体生活,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需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在中国文化中,这就是礼。 《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施行道德仁义,不通过礼则无由得成。
第四,礼是修身的主要门径。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因此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国家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第五,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结果自然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各地人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歧,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4年第2期彭
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礼”的一项是( )
A.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B.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叫作欹器的祭器。据古书记载,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酒全部流出来。当年齐桓公把它放在座位右侧来警诫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C.广昌人家的厅堂中央,都会挂一个祖宗牌位,这个牌位的格式一般是:中间一行是“天地国亲师位”,两旁是两副对联。
D.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饰演的秦奋在教堂一连忏悔了数个小时,撑不住的神父对秦奋的朋友说:“你的朋友罪孽太多了,我们这个小教堂已经装不下了。这附近还有间大点的教堂,你们把他送到那里吧。”
解析:原文的“礼”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阐述的,而D项所表述的内容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文化自觉,通过习礼和禽兽有着本质的区别。
B.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在春秋时期,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进攻中原时,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这个过程即是文明坠向野蛮的过程。
C.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就必须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谓的礼。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D.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有礼这个凝聚民族的核心。
解析:“春秋时期”有误,原文为“春秋季世”,即春秋末期。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产生的积极意义不可忽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不可小觑,我们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仍然是国人引以为荣的东西。
B.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是礼的一个范畴,要求人们努力修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即使是夷狄之邦、鄙陋之人,只要向礼、习礼,天长日久,也能向文明迈进。
D.中国人的孩子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对礼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也使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
解析:“也使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无中生有。
答案: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夹克衫
王 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得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查身体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