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社会与个人教案
同济中学 戴晓艳
文本分析:
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思想的澄澈和逻辑的清晰。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哲学问题,有庞杂的材料现象,又有多重的思考角度,可是作者能用三言两语将这个极具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阐释清楚,观点明确,同时又不给人以单薄和肤浅之感,这首先得
益于他思考的全面和理解的透彻。
开头两个自然段,作者首先论述了社会对于个人的重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决定性意义。这是古往今来为大多数思想者所赞同的观点。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名儒旬子就曾有言:“人生而有群。”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近现代以来有更多的思想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可见其正确性和生命力,对此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在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中,作者集中阐发了对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的另一侧面的思考,这也是仅为历史上少数思想者所探索的观点,即个人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也就是说,强调了独立的有创造性的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杰出成就推动了物理学界、哲学界、思想界的重大变革,他本人就属于这种有创造力的推动社会前进的个人,可以说,他之所以深有感触也正缘于此。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思考问题的特点在于:充分分析问题的两面性,即辨析了矛盾双方各自的正确性和局限性,并突出了主要矛盾,由此避免了思考陷入肤浅或偏激。
那么,主要矛盾是如何确立的呢?我认为这是在上文谈到过的个人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理性考察后的结论。任何时代的理论探讨,都是根源于现实的。在完成了理论层面的辨析后,作者自然地将笔触引入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也是理论探讨的目的所在。作者认为,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艺术领域或是政治领域,第一流的创造性人才都在不断减少,其原因在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强了生存竞争,严重地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有提醒人们重视的必要。爱因斯坦所提出的问题是当代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社会的发展将给人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保障,使个人能更自由地支配时间和精力,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使社会恢复健康。技术的进步究竟会加剧人社会和个人、性的异化,还是最终能使社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这正是当代知识阶层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人持消极批判的态度,而爱因斯坦是充满信心的。
本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文化常识代替知识性的旁征博引,用现实感受代替哲学的思辨和玄想,语言简洁明晰,行文自然流畅,形成了深入浅出的总体特色。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文中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从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3.从爱因斯坦的个性来理解他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判断。
二、重点难点把握
重点:正确把握文中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难点:从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性出发,理解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三、 教学过程:
1.预习:
真理文章结构,落实到预习本上。
2.作者介绍: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出生于德国乌耳姆。1896年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15年建成了广义相对论,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933年,爱因斯坦转到美国普林斯顿任高级研究院教授,1945年退休,1955年4月18日逝世于普林斯顿。
3.整体理解:本文主要论述了几个问题?
(1)、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2)、作者所处时代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看法。
4.作者认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用原文回答)
(1)、社会支配着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一个人的评价完全是以他的社会品质为根据的。
(2)、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