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13350字。
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________。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________,记录了岁月的___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A.异曲同工 神采 斗转星移
B.殊途同归 神韵 斗转星移
C.异曲同工 神韵 沧海桑田
D.殊途同归 神采 沧海桑田
答案 B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神韵:精神韵致(多用于艺术作品)。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字恐惧症”最可怕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语言的教学行为完全丧失其教育学上的意义,甚至阻断有效阅读供给主体精神滋养的途径。
B.穿过时空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文昌阁里众人膜拜、香火缭绕的场景,仿佛听到了莘莘学子“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仿佛体会到了举人们金榜题名的喜悦。
C.京广高铁已经全线贯通,北京至广州最快不到8小时,比目前京广铁路上最快的普速客车时间缩短了一倍多。
D.我国的慈善事业刚起步,注重筹募善款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应当致力于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围的营造,不能仅仅盯着数额。
B (A.语序不当。“使语言的教学行为完全丧失其教育学上的意义”与“阻断有效阅读供给主体精神滋养的途径”应互换位置。C.不合逻辑。表降低、减少时不能用倍数,应将“一倍”改为“一半”。D.搭配不当。“慈善文化”与“营造”不能搭配,可在“慈善文化”后加“的培育”。)
3.下列诗词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D.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B
A、C、D三项中的“月”“明月”“幽竹”均被拟人化。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D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①束发: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十五岁。②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④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以“知命”代称五十岁。⑤不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不惑”代称四十岁。
5.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