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试题(打包24套)粤教版必修5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8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质量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访李政道博士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甘地被刺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质量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哈姆莱特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城南旧事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长亭送别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3课等待戈多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雷雨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1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鸿门宴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陈情表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段尉逸事状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质量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3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钱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规则和信用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2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向械生活迈进的期待检测粤教版必修520170826130.doc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单元解读]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有了需求,自然就会开展经济活动,人们就会与经济社会发生必然联系,作为中学生也不能例外。本单元走近经济,就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相应的经济学常识的基础上,去适应这一个经济社会。本单元选取的文章,既有经济随笔,也有经济论文,还有调查报告,在丰富学生文体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生活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关系,尊重规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创造生活。
1 钱
老百姓说:“金钱是衣,是饭,是房,是车。”哲人说:“金钱是一位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乐,会让你付出一生的艰辛与不幸。”但是无论怎么说,金钱对促进贸易,增进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它走过了漫长沧桑的昨天,活跃在突飞猛进的今天,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随着人类的脚步迈入日新月异的明天。那么,对于钱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看待金钱呢?
美字体
天 生 我 材 必 有 用 , 千 金 散 尽 还 复 来 。
谈 钱
周国平
以为钱越多快乐就越多,实在是天大的误会。钱太少,不能维持生存,这当然不行。排除了这种情况,我可以断定,钱与快乐之间并无多少联系,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
一对夫妇在法国生活,他们有别墅和花园,最近又搬进了更大的别墅和更大的花园。可是,他们告诉我,新居带来的快乐,最强烈的一次是二十年前在国内时,住了多年集体宿舍,单位终于分给一套一居室,后来住房再大再气派,也没有这样的快乐了。其实,许多人有类似的体验。问那些穷苦过的大款,他们现在经常吃山珍海味,可有比过去吃到一顿普通的红烧肉快乐,回答必是否定的。快乐与花钱多少无关。有时候,花掉很多钱,结果并不快乐。有时候,花很少的钱,买到情人喜欢的一件小礼物、孩子喜欢的一个小玩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就可以很快乐。得到也是如此。我收到的第一笔稿费只有几元钱,但当时快乐的心情远超过现在收到几千元的稿费。
伊壁鸠鲁早就说过:快乐较多依赖于心理,较少依赖于物质;更多的钱财不会使快乐超过有限钱财已经达到的水平。其实,物质所能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有可能是无限的。
金钱只能带来有限的快乐,却可能带来无限的烦恼。一个看重钱的人,挣钱和花钱都是烦恼,他的心被钱占据,没有给快乐留下多少余地了。天下真正快乐的人,不管
……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商贾(ɡǔ) 吮吸(shǔn) 毋庸置疑(wù)
B.机杼(zhù) 信笺(jiān) 拈轻怕重(niān)
C.可汗(hán) 挞伐(tà) 累及无辜(léi)
D.耶稣(yē) 挟制(xiá) 如椽之笔(chuán)
解析:A项,“毋”应读wú;C项,“累”应读lěi;D项,“挟”应读xié。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关于高中时代种种恋爱技巧,大多数中学生不得而知,而且在实践中无师自通,运用自如。
②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长期以来兵戎相见,大动干戈,巴萨尔政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卡扎菲政权。
③这家自己开办的农村阅览室图书流动很快,从未发生久假不归的现象,大家对书籍的渴望可见一般。
④万达广场的数米雕塑——垦荒牛十分具有动感,尤其向上仰望自然产生一种不翼而飞之灵动之势。
⑤面对身处舆论漩涡中的打假专业户方舟子,公共媒体不为已甚,但别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
第一单元 走近经济
2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部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非凡,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有力支撑;市场经济活动正常运转,靠的是规则和信用这两块基石稳固托举。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这些至理名言也说明了规则和信用的重要性。规则,让人们的行为得到束缚,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规范;信用,可以让世界充满真诚,可以让天空变得更清朗。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但它更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驰骋,更需要在信用的天空中翱翔。因为,规则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离开了规则,潮水将会冲垮法律的堤岸;离开了信用,市场就失去了道德的光芒……
美字体 信 用 既 是 无 形 的 力 量 , 也 是 无 形 的 财 富 。
赏美文
规则与道德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规定?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中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
……
一单元 走近经济
3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小康”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共同梦想,也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今,国民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了,国家更加富强了,人民开始扬眉吐气了。小康社会离我们近在咫尺了。
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优厚的成长条件。他们沐浴着新时代的幸福时光,也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的美味大餐。勤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并不是新时代的老古董,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优良的传统要继承、发展。唯有如此,社会才会稳步发展,拥有更好的未来。
然而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青少年对于小康生活也有了愈来愈高的期待:有一套精美的房子,有一份收入颇丰的轻松工作,驾驶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什么才是健康的消费观念,读一读沈杰的调查报告吧,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美字体 历 览 前 贤 国 与 家 , 成 由 勤 俭 败 由 奢 。
赏美文
论节俭
节俭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荀 况曾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诸葛亮也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诗人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香港富商李嘉诚曾经对记者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解难,我面不改色。但谁要是丢了一分钱,我会立刻捡起来,这也是我致富的秘诀。”可见,勤俭是持家的法宝,节约是致富的秘诀,勤俭节约不是寒酸小气,而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
常言道,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我们的父辈乃至祖祖辈辈,在物质生活
……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形与影
宗白华
明朝画家徐文长曾题夏圭的山水画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舍形而悦影,这往往会叫我们离开真实,追逐幻影,脱离实际,耽爱梦想,但古来不少诗人画家偏偏喜爱“舍形而悦影”。徐文长自己画的“驴背吟诗”(现藏故宫)就是用水墨写出人物与树的影子,甚至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不写实,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仿佛听到蹄声滴答,使这画面更加生动而有音乐感。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绝伫灵素,少迥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
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
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创作的特点正是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他最爱到哥特式教堂里去观察复杂交错的阴影变化。把这些意象运用到他雕塑的人物形象里,成为他的造型的特殊风格。
我在一九二〇年夏季到达巴黎,罗丹的博物馆开幕不久(罗丹在一九一七年死前将全部作品赠予法国政府设立博物馆),我去徘徊观摩了多次,深深地被他的艺术形象所感动,觉得这些新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是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异曲同工。艺术贵乎创造,罗丹是在深切地研究希腊以后,创造了新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
记得我在当时写了一篇《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面有一段话留下了我当时对罗丹的理解和欣赏:“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不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的了。”
罗丹创造的形象常常往来在我的心中,帮助我理解艺术。前年无意中购得一本德国女音乐家海伦•萝斯蒂兹写的《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文笔清丽,写出罗丹的生活、思想和性情,栩栩如生,使我吟味不已。书中有不少谈艺的隽语,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给予美的感受。去年暑假把它译了出来,公诸同好。
从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在巴黎郊外他的梅东别墅里怎样被大自然和艺术包围着,而通过自己的无数的创作表现了他的时代的最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他们的追求和幻灭。这本小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罗丹的创作企图和他的艺术意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徐文长为了追求写实的技法而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即用了“舍形而悦影”的技法。
B.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这可以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找到理论根据。
C.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和《蒙娜丽莎》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的微笑都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
D.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的雕塑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解析:A项徐文长不是“为了追求写实”;B 项理解错误,司空图《诗品》所评对象是诗;而且诗人画家的技法也可能与其不谋而合,未必以其论说为根据。D 项判断错误,将其一方面特色说成成功之处,扩大了范围。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或绘画若用“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就最容易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罗丹的创作企图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追求和幻灭。
C.虚化的影在艺术中有着极大的妙用,能传神地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精神、气韵和灵动。
D.创造和传承关系微妙,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新创的一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就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有关。
解析:注意“最容易”几个字。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文长提出的“舍形而悦影”的美学理论讲求“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歌颂草的韧性,是首有寄托的诗作,借物言情,虽咏物而不泥滞于物,此即所谓离形得似,不似而似。
C.罗丹的雕塑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从形象里面发展,不讲求外表形式,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
D.徐悲鸿的《奔马》,并不是注重于细节描摹,重在表现马的内在精神,恰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
解析:C项“不讲求外表形式”扩大范围,“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是对“使物质而精神化”的曲解。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蝴蝶盾
毕淑敏
江南,雨雪迷蒙的早春。傍晚,小城,远远的红灯。灯火下飘着一些斑驳的影子,如彩色的巨蚊,翩翩翻转,又不曾片刻飞离。
近了,看到一个细弱的小伙子,蹲在灯下,用剪刀劈开粉色的绸带,三缠两绕的,一朵小小的莲花,就在指尖亭亭玉立地绽开了。
……
模块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 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 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 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营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B.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C.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D.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解析:参照第四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B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解析:城市文人雅士不会给中国农村文化造成文化断裂。
答案:C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C.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解析:A项,错在“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根据在于“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C项,“釜底抽薪”指的是文化断裂;D项,绝对化。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