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讲练测)(含解析)(3份)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含解析2017090406281.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讲含解析201709040628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2017090406283.doc
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思想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思想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诗歌中的形象
【真题导航】
1、【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2、【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班级学号得分
1、(17届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10分)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
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
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手法鉴赏。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D项,由实转虚。
(2)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5分)
【答案】①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②次句,“孤”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③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④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2、(17届安徽省百校论坛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竹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单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粱、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与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婆,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有似霜白粉,故称霜根。
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
【答案】B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B项“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E项“前者借代辛勤劳动”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基础训练】
1、(17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A项,“萧瑟凄凉”不符,D项,“千村杵”是作者想象。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点睛: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17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