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3830字。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友情提示: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 “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还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就能留住乡愁,不会留下“乡痛”。
  B. 把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保存下来,可以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发展教育、商业、娱乐休闲产业,使乡村记忆产生新的凝聚力,是留住乡愁的积极态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措施。
  B. 乡村记忆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作者系统地详述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指出了保留乡村记忆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建设前期规划应将之放在首位。
  D. 文章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城镇化让“乡愁”无处安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居民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文关怀的体现。
  C. 乡村祭祀场所属于封建思想残余,城镇化过程中应大刀阔斧让其全部消亡。
  D. 新型城镇化的理想境界是让乡村记忆的内涵和外延在科学扬弃的前提下与时俱进,迸发出活力。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选项“如果还能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就能留住乡愁,不会留下‘乡痛’”推理错误。
  2. 试题分析:应为“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选项中的“提出具体措施”无中生有。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主要的行文方式是总分总的结构,或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在总分总的结构中“分”的部分又有并列式和层进式之分,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此题为总分总的方式,注意答出各部分的内容。
  3. 试题分析:原文“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选项“乡村祭祀场所属于封建思想残余”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②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