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570字。

  高考文言文断句100题专项练习(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考查题型:
  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解题策略:
  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湖南省的断句题通常会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7、根据文章结构断句。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如总分或分总结构,在论述类文章中,运用较多。可以利用文段中的结构关系断句。
  积累语感,是帮助断句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明确基本步骤:
  通文意,分层次—标名、代,定主宾—看虚词,明位置—用语法,辨句式—见修辞,巧判断—借常识,定标点。
  2015高考文言断句练习100练
  (一)前50练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
  •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