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剃光头发微<br>
山东无棣一中 王炳国<br>
学习目标<br>
1、学习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br>
2、进一步培养联想、想象能力。<br>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br>
重点难点<br>
1、杂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br>
2、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br>
学法导引<br>
1、首先认真阅读文章,同学之间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理解。<br>
2、同位之间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br>
3、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br>
案例剖析<br>
【题目】简述本文的联想过程及特点。<br>
【分析】由清朝“留发不留头”联想到清末的假辫子、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等头发<br>
的故事,再写到《人民日报》关于乡下人只能剃光头的报道,又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代的刑罚“髡”,联想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联想到“乡下佬”不愿剃光头的原因,联想到城里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或光头,最后联想到怎样使用手中的权。<br>
这一步步的联想环环相扣,最后归结到掌权的问题。文章没有就剃头论剃头,而是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br>
巩固发展<br>
1、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br>
睥睨人世( ) 牛山濯濯( ) 诡奇( ) 髡钳( )<br>
2、 解释下列词语。<br>
切肤之痛: <br>
为所欲为: <br>
不羁之才: <br>
置之勿论: <br>
3、 填空。<br>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著有 、 等论著及随笔杂文等30余种,另有三卷本 行世。 <br>
4、“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的这副对联妙在何处,何先生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br>
答: <br>
5、“‘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试分析这句话的讽刺与幽默意味。<br>
答: <br>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br>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要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