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Word版含解析5份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2课+典型例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4课+新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5课+模拟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新大纲】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
(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考情分析
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
2016年高考全国卷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2017年高考全国卷
II卷 I卷 III卷 卷Ⅰ 卷Ⅱ 1卷 2卷 3卷
塞壬的歌声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艺术是什么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留住乡愁
理解概念
理解语句 √(3分)
筛选信息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结构思路 √(3分) √(3分) √(3分)
归纳要点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概括观点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论述文常考考点,2017年高考天津卷单独设题,其他试卷将此考点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
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
【例一】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被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答案】要毫不停顿地读第一遍,对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2.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
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种新的发明或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从别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方面辨析。
【例二】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
……
1.(2017届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有各人的天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糸,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锋头。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境,此是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字‚想见其为人‛o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问到此境界,始能与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