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0张,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诵读诗歌,缘景明情;涵咏诗歌,归纳主题。教案约2290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教学设计
  安徽寿县一中 李春鸣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体味诗歌的美,把握诗歌主题。
  2.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过程和方法:初步感知、缘景明情、知人论世、涵咏体悟。
  3.感受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无处安放青春的悲哀,珍惜我们现在的青春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来审美。
  难点: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悲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好!这是某点某分的长兴。此刻我来到美丽的长兴,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一句话表达我此行的目的,那就是我要带大家“诗奔”!此“诗奔”非彼“私奔”也!(板书“诗奔”)那么,就请跟我穿越时空到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我带你们“诗奔”!(点击幻灯片一)请大家自由朗读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要求默读把握)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同学们刚才读了这首诗,肯定能看得出这也是一首伤感的离别诗。大家看看全诗七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大家来分节概括一下。默读概括。
  提问时提示有的小节联系紧密可以放在一起概括,比方说——3和4,6和7。明确:1.时间地点;2.火车开动;3.4.眷恋母亲;5.离开北京;6.7.依恋北京。点击(幻灯片二)
  三、诗人写诗,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而我们读者则是倒过来的,先接触语言文字,再体悟文字蕴含的深层意蕴。所以我们刚才先从文本读起,弄清表面的语言文字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诗歌的语言文字背后有深层的意蕴。可是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地直达这个意蕴,我们要走过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美。(举《再别康桥》的例子,点击幻灯片三,明确:从诗作中接收了语言文字的信息,这还不等于迈进了诗国的大门;只有受语言文字的引发,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意象,才真正进入审美阶段。)下面我们通过诵读来进行。
  1.请一位同学来通读这首诗。读后问:有没有在读的时候在脑中去想诗中所写的情景?脑海中有没有呈现诗中的画面?(根据实际朗读情况来分析: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你读不出诗歌的情味的一大原因。如果有,但还显不足的话,那就是再现诗中的情境还不够充分,情感的把握还不够精准。我们要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