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高考科技文阅读指导
江苏省泗阳中学 胡学文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个难点,问题主要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平时并不注重阅读,也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了。学生自己不爱动脑筋而只靠老师讲解,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近年的高考看,“科学类”和“文学类”文章逐渐形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文学类文章阅读因为学生读的多,所以问题不是很大,而“科学类”文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触外课外基本是没有接触的,这样“科学类”文章就成了现代文阅读中难点中的难点,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一、何谓“科学类”
“科学类”是近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淡化文体概念之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从而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概念。“社会科学类”即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现代汉语辞典中这样解释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以发表观点见解为主,属议论文范畴。社会科学是人们对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科学类”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正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才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和很重的份量。
我们以近七年(1996—2002)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
年度 文 本 选 材文本
类别题数分值
1996造纸新工艺研究科学类410
贝多芬之迷科学类520
1997颅脑与肠脑研究科学类410
《中国新文化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科学类 520
1998转基因作物研究科学类410
报秋文学类420
1999动物及人类冬眠研究科学类412
创造宣言科学类418
2000用铷“小室”实现慢光研究科学类412
长城文学类418
2001铜奔马正名科学类412
门文学类418
2002沙尘暴科学类412
话说知音文学类418
从表中不难看出,前四年科学类文章在高考中占绝对统治地位,近三年来才逐渐形成了科学类和文学类平分天下的局面。
二、“科学类”`文章难读更难做
科学类文章与文学类文章不同,高三学生读到文学类文章虽然叫苦不迭,大呼难做,但它读起来多少还有点情趣,有时能勾起一点回忆,有时能激发出一点灵感,虽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总还能答个八九不离十。科学类文章就不同了,读起来枯燥,选起来麻烦。它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对还是错都是百分之百,不会出现“八九不离十”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中有一个求助热线——要求电脑降低难度。有的同学便阿Q式地“开心”起来——大不了还可以采用没有办法的办法——猜,不好做好猜,起码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中奖”机会。参加高考的学生变成了“彩民”,把事关自己的终身高考系于一“猜”,表面看是无奈,实质这就是悲哀。于是许多高三语文老师和学生便无可奈何地说:“科学类文章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难啃又不能不啃,“高考”这一关总得要过。课堂上我一再告诫学生,要想啃硬骨头,一定要先练就一副好牙板。
首先我要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前文提到的“不好做好猜”。你错了,大错特错。准备去猜你就是准备去投降,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是早就说过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然后我带领学生重温《庖丁解牛》,让他们讨论“丁厨师”为什么技术那么高?重点研究他那把刀为何能“十九年若新发刃于硎”?是因为刀好吗?显然不是。原因是善用刀。为何能“善用刀”?原来是注重研究,研究牛的内部结构,直至“目无全牛”,然后才能“游刃有余”。庄子讲“丁厨师”的故事当然不是教人去杀牛,他是想谈养生的道理。对我们这些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和从事高三教学工作的同仁们又何尝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也应该把科学类文章当作一头牛,要像“丁厨师”一样,潜心地研究它的内部构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不能像普通的厨师那样“所见无非牛者”。
“如何研究科学类文章的特征,以求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便成了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四、科学类文章文体特征的定位
前文已提到,科学类文章其实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总称,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是指人文科学方面的文章,它包括文化评述、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