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130字。

  蓉城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度(上)高2017级期中联考
  语 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
  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
  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
  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
  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
  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
  的发扬光大者。
  C.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
  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D.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
  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
  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B.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
  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C.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
  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
  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犁的情结
  高维生
  ①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
  ②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
  ③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
  ④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⑤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
  ⑥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
  ⑦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