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53张,学案练习约12540+3860字。

  第12课     荷塘月色(节选)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1947年,他因北平当局任意捕人而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同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作品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评价   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人物轶事
  朱自清改名自策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至于改字“佩弦”,
  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事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
  ……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荷塘月色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袅娜(nà)      参差(cī)
  斑驳(bó)  纤腰(qiān)
  B.酣眠(hān)  脉脉(mò)
  媛女(yuàn)  蓊蓊郁郁(wěnɡ)
  C.皱撷(xié)  善睐(lái)
  颤动(zhàn)  倩影(qiàn)
  D.独处(chù)  煤屑(xiè)
  大意(yì)  点辍(zhuì)
  解析:选B A项,“娜”应读nuó,“纤”应读xiān;C项,“撷”应为“缬”,“睐”应读lài,“颤”应读chàn;D项,“处”应读chǔ,“辍”应为“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  倩影稀疏  没精打彩  笼着轻纱
  B.缈茫  虚无缥缈  亭亭玉立  嬉游无度
  C.和谐  櫂櫂童山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D.风致  丰姿绰约  不绝如缕  一泻千里
  解析:选D A项,“没精打彩”应为“没精打采”;B项,“缈茫”应为“渺茫”;C项,“櫂櫂童山”应为“濯濯童山”。
  3.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解析:选D A、B、C三项和例句均为通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B.“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醒目的文化标签,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形式不断涌现,我们也毫无疑问地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C.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