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360字。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节选自《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或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C.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我国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D.我们发现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只要参与其中,
  就能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国外的读者当成朋友看待,所写的
  《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
  C.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一些中国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
  国文化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收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逢迎国外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发扬中华文化。
  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且了解。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因此不必学其他国的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