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有教学设计,约8250个字。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案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难点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积累 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有名望的人的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bì)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学生做笔记。 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