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40字。
南通市一中 张罗 原创
苏教版初中全六册课内文言文零距离专项训练(含答案)
[考纲要求]
文言文阅读要求能正确流畅地朗读或诵读文章,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准确的翻译句子。把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即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能借助工具书,看懂简单的文言文。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中心。
[考点扫描]
1.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些不同的词义一般是由这一词本来的意义发展变化形成的。由于古汉语大多为单音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更为普遍。古汉语中有的词几个意义之间密切相关,也有的关系不太大,有时词性不同,读音不一样。在初中学习文言文,掌握常见的、典型的一些多义词是十分必要的。
如:顾:本义是“回头”,其它如:“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义项都是由它引申而来的,都是“顾’:的引申义。“但是”,“反而”两个义项与“回头”这个本义毫无关系,只是由于同音产生的假借义。
(2)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有少量的词,古今词义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日月山川牛羊等。而有相当数量的词,词义有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如“江、河”,古代特指长江、黄河,是专有名词,而今天是普通名词,泛指江河。如:“鄙”古义“边境、眼光短浅”,今义“卑鄙、鄙视”。
(3)词类活用
初中生在此不必掌握诸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复杂的名称,也可不必深究词性的变化,只要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即可。如“公将鼓之”中的“鼓”是“击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这个名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坐”前修饰 (或限制)坐。即“像狗一样”意思,用作状语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状态。称作“名词作状语”。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的“伏”是指“埋伏的军队”。动词活用作名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是“亲近”的意思;“远”是“疏远”的意思。“亲、远”是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 ,
(4)通假字。
文言文中,有些形体不同、意义不同的字,由于它们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在文中相互通用,相互替代。这种现象叫做文字通假,被借用的字叫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本字。如“小惠未偏”中通假字“偏”,本字“遍”;“火齐之所及也”中通假字“齐”本字“剂”;“便要还家”中的通假字“要”本字是“邀”等。 ·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也无实在意义,但使用频繁,用法灵活,且在句子中有着重要的语法
作用。初中阶段要求掌握以下虚词:“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
焉”,其中“之、以、而、其、于”这五个文言虚词应是重点考查对象。 ·
(1)而 连词:可以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与句,表示两部分的各种关系。
①表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以不译。如:“黑质而白章”
②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等,或不译。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③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表修饰,可译为“着”“地”“就”“才”等,或不译。前后两项是状语和中心语。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还可以和表示方位、表示时间的词或其它虚词结合成稳定的或临时的词组,如
“而后”“既而”“继而”“而已”等等。
(2)之
①代词:代人,他(她)他们(公与之乘,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事:它、它们、这(故为之说)
②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的”(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何陋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居庙堂之高;久之目似瞑。)
③动词:到往(送孟浩然之广陵;辍耕之垄上;寡助之至。)
(3)于
①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可译为:“在……”“从……”“到……”等。(战于长勺;
达于汉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介绍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到……”(积于今六十岁矣;受任于败军之
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还于旧都。)
③介绍行为所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同……”等。(余将告于莅事者;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万钟于我何加也。语言诉之于听觉:语言对听觉的借助)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比较对象,可译为“比……”(苛政猛于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