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740字。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自主练习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诗体建设
  董培伦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
  何谓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你想让诗的形式美——格律化,那就将诗句整齐划一;你想追求音乐美,那就在节奏音韵上下点功夫;你想抒情一些,那就将诗句带上浪漫的色彩;你想哲理一些,那就将诗句打磨得令人思考;你想诗句含蓄一些,那就采用修辞手法暗示;你想诗句诙谐一点,那就不妨借风趣的语言使场景生动起来……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新诗自上世纪20年代脱离旧体诗的束缚,发展到今天,已近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一些经过大浪淘沙、岁月沉淀之后,依然能打动人心、与史同在的诗篇,都是继承了古典诗词中意境美的诗篇。像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舒婷的《致橡树》等。这些诗的意境令人过目难忘。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刚刚走向诗坛的所谓先锋,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反对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一律照搬西方诗歌模式,盲目追求诗歌的思想性、哲理性,惟独不要诗的意境美,把诗写成晦涩难懂,味同嚼蜡的理性诗。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语言的本真,把诗写成脱离意境美的非诗性口语叙说,成为令人厌恶的口水诗。理性诗和口水诗都是脱离意境美的伪诗,不可能向读者提供令人愉悦的,暂时脱离世俗烦恼的诗的意境。
  诗歌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就意味着艰辛的创造。不管你是用触景生情还是寓情于景,都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精心打磨,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原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首诗歌,只要描绘了客观的生活图景,只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就会想成耐人寻味的“意境”。
  B. 在形成“诗的意境”的要素之中,“景”与“情”缺一不可;“景”要真实,“情”要真挚,这二者便构成意境的核心。
  C. 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是氛围化、情节化和意象化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D. 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便会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勿需打磨便可纷纷呈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认为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诗歌的形式便可能会舍本逐末,而追求诗的意境之美才是新诗诗体建设的根本任务。
  B. 在提出观点之后,文章又进一步分析了意境美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营造意境美需要遵循的条件,论证充分、严密。
  C. 文章正反对比,从正面论证了流传久远的诗篇都具有意境美的特点,从反面指出了脱离意境美的理性诗、口水诗都是伪诗的本质。
  D. 文章末段提出,要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必须加强语言的修炼;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也是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可以单纯客观地描写事物,必须包含一定的感情;思想感情也不可以直截了当地抒发,必须借特定事物来表现。
  B. 文章第二段引用的朱光潜的话的意思是,一首好诗创造的意境能把鲜活的情境展现在作者或读者的面前,使其惊喜,从而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
  C. 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了意境,诗的形象、音韵、形式才可以为诗添彩;没有意境,这些要素就空有其表。
  D.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新诗,都创造了令人过目难忘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优美意境,成为新诗成功的典范。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A项,“客观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感情”必须有机融合。B项,构成“意境的核心”的还应有“语言的真切”。D项,有了意境美,还要有目的地进行打磨,才能达到诗人想要的效果。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论证分析能力。D项,“文章末段提出,要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必须加强语言的修炼;运用各种恰当的修辞方法是诗人追求的目标”错误,“创造优美的诗的意境”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和评论诗歌的重要标准。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说法绝对化,原文的前提应是“诗人在创造意境时”。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A项说法绝对化,原文的前提应是“诗人在创造意境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贼
  欧阳明
  在考取大学之前,大山一直把向有田当傻子,包括他的狗。我明明就在他们眼前,树也在动,都看不见,不是傻子又是啥?哈哈。
  大山说的,是他十岁那年偷向有田家李子那件事。大山偷向家的李子,并不全是因为嘴馋。一是生产队只有他家有两棵李子树,二是大山家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