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89张,教案约2290字。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通过对意象的认识,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朗读中,学会如何朗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2.感悟青年树立志向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诗歌语言,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 对意象及其特点的分析。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激发兴趣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毛泽东的每一首诗都洋溢着他的个性情怀。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如果读懂了他,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了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从宏观的角度概括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阐发诗人与作品的关系,剖析毛泽东诗词的现实意义。引领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诵读:投入身心
  (读的环节很重要,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在读中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对全词的准确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领读至关重要,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要用学生彼此之间的感情之火将学生点燃。)
  3.结构:初步把握
  帮助学生理清全词结构。
  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图;
  下阕:描绘少年才情图。
  二、探究:品读欣赏
  1.了解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早期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学生简要了解背景即可,不必作长篇赘述。介绍得太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削弱语文课的性质。)
  2.明确方法
  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想象得以顺利展开,依托的是一些关键词。
  (依托重点词语进行想象是诗歌鉴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品赏上阕
  (1)在上阕中,哪个字启发了你的联想,启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明确:是“立”字。“立”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立”,甚至有“屹立”“矗立”之意,作者将这一形象放在诗篇之首,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