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00字。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  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  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观”
3、  “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