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40字。
巴蜀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5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表明,在中国的汉代,亦即西方的罗马共和国晚期及帝国时期,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以丝绸为重要交易物的陆、海大道。19世纪以后,这两条大道被分别冠之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总称为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终点在罗马。中亚、南亚、西亚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红海、地中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过之海,而印度洋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跨之洋。丝綢之路的开启,既拉近了亚欧各国、各地区间的距离,密切了沿途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又加强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大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一意义来讲,丝绸之路是世界的奇迹,更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在中西陆、海两道开通之时,有许多中国的商品随使者输往西方。据中国的正史记栽,从陆道西去的使者常“赍金币第直数千巨万”,从海道西航的使者也携“黄金、杂缯而往”。由此可见,丝织品和黄金是出访人员必备的物品。
丝织品之所以成为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是桑蚕的故乡,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是唯一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根据传说,我国“养蚕取丝”的发明者为黄帝元妃嫘祖。她教民育蚕,治丝蚕以制衣服。考古发掘也表明:大约在距今约56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养蚕取丝”的技术。著名学者夏鼐先生曾指出,至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已能“充分利用蚕丝的优点,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能够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此后,此项丝织技术不但没有失传,反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又有新的改进和发展。
《史记-大宛列传》有言:“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实际上,不但当时的安息国无丝,就是安息国以西的罗马也不产丝,所以中国的丝绸一直是罗马贵族身份的象征。为获取丝绸衣料,罗马人不惜远赴赛里斯[注],正是“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老普林尼坦言:“据最低估算,每年从我们帝国流入印度、赛里斯和阿拉俏半岛的金钱,不下1亿塞斯退斯。”在罗马,不但有销售中国丝绸的丝绸市场、丝绸商人,而且还有丝绸加工地,丝绸交易的价格曾一度与黄金相等。
随着丝绸西向输出,我国的养蚕织绸技术也不断西传。公元5世纪时,中原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法已传至和阒;到6世纪的查士丁尼时代更跨越国界传到了了罗马的东部世界。从此以后,“在罗马的土地上也能生产蚕丝了”,西方对中国丝绸的依赖逐渐消失。
(摘编自杨共乐《丝绸之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注】“赛里斯”指:“丝绸之国”,是古欧洲人对中国的一种称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交易通道很早就有了,但丝绸之路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以后。
B.在丝绸之路开通时,中国商品输送到西方只能依靠去往西方的使者。
C.传说和考古发掘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嫘祖就已经教会中国人养蚕取丝。
D.在古罗马丝绸曾与黄金等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罗马不产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整体介绍,论证了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丝绸成为早期丝绸之路主要商品的原因。
C.文章引用老普林尼的话,证明当时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都盛产丝绸。
D.文章在最后谈到西方对中国丝绸依赖的消失,其实也是对丝绸之路作用的最好证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和交往可能不会那么密切。
B.丝织品作为中国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
C.正是由于罗马贵族喜欢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足,他们才不惜跋涉万里谋求中国丝绸。
D.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交流与合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