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550字。

  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教学阅读知识检测(21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代的音乐、舞蹈、戏曲和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甚至书法绘画亦可寻到发展 ▲ 。陶瓷中的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宋瓷的制作亦受中国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 的影响,包括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以及整体把握、直观感悟、瞬间包藏等。同时,宋代理学的细致谨严
  也与宋瓷风格的  ▲ 有内在关联。
  A.脉络  潜移默化  形成   B.脉络  润物无声  诞生
  C.行迹  潜移默化  诞生   D.行迹  润物无声  形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一 &必一佾迤关城
  A.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常州五年来投资近1 000亿左右,建成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功能体系。
  B.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锡剧艺术形成、发展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C.今年12月以来,大雾天气给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气象机构预测,近期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对驱散大雾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D.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油成收入的同时,提高诊疗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的价格,体现出对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的尊重。
  3.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乱石会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嫌恋花》)
  盘盘毋,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陚》)
  4.下列对《荷塘月色》中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②这些树将一片何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滿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③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④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⑤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⑥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歧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此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首句总写,后文围绕树展开,呈现出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
  B.第③句写“树色”阴阴的,有如一团烟雾,着色较浓,好像作者心头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
  C.第⑤句写“灯光”是“渴睡人的眼”,使用拟人,句式舒级,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D.末句通过前后转折,以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作者内心的“不宁静”,难以排除的绵锦的愁绪。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项是(▲)(3分)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城外的长亭,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的淋漓尽致。这里运用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两句实写离别时的情境,妙在用景写情,“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离别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隔离天日             隔离:隔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