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43张,学案约12500+4310字。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背景扫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单元导读
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释文题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地迷信天地自然,屈从于天地自然。虽然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改造它,让它为人类所用。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主宰天地自然,掌握自己的命运。
明主旨
本课选文的8个段落共同阐释了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及见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①“天行有常”的观点,指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
……
第三单元《荀子》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和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ɡ,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
D.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畜养)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 C
解析 “王”读wànɡ,意思是“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B.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
C.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
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
答案 C
解析 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A项无通假字/通“尝”,曾经。B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D项均不是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
B.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进也
C.治乱天邪禹以治
D.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动词,治理。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B项太阳/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C项安定,太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故君子以为文
B.物之罕至者也此之谓也
C.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D.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答案 C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