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小题,约12860字。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沈阳市郊联体期末考试高二试题
语文
命题人:康平县高级中学 纪叶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答题前,将本人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选择题1-4.7.0--12.17-19填写在小答题卡1--11相应位置
3.严格按照题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纸和修正带。
5.若考生未按上述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结果,后果自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刻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净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目前,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我国已经有501项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过了公示,正静待国务院批准和公布。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和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年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定亦为每两年举行一次,且每次一个国家只能独立申报一项。我国第一次搞国家级名录即有501项得以公示,这个数字着实使人吃了一惊。我们应该认真思忖,每一项个体遗产的文化价值究竟有多丰厚,是否经得起论证。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不可能以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
C.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强调更具价值的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
D.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的古琴艺术,其内容就是我们熟知的知音文化。
2.下列对原文内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 )(3分)
A.文章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涉及范围及申报评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从古琴艺术外在形式和内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述重点在后者。
C.第三段引用木卡拉的话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6题,共14分)
我读《时间简史》
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