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770字。

  遂宁市高中2018届一诊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陈光磊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当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在这个总纲的指引下,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提高的引导下积极普及。让我们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使祖国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精致、更加优美。
  (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12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我国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现在到了规范使用,进一步提高的阶段。
  B.教师、演员等是职业语言工作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决定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
  C.普通话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关键在于提高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
  D.规范使用普通话,既要遵循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又要符合修辞语用规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人员、认识和行动等不同层面,逐层深入地阐述了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法。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推广通话的要求与目标与时俱进,新时代应有更高的标准。
  C.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如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还要进一步做到规范使用。
  D.结尾总结全文,揭示语言文字事业建设的总纲和推广普通话的途径,提出努力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就要致力于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的结合。
  B.要提高职业语言工作者普通话水平,就要提高普通话测试等级并更有效执行其要求。
  C.规范使用普通话,就能提高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实现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
  D.普通话的推广应该是“普及”“提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祖国的语言更美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绵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