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道小题,约16630字。

  上海市嘉定区、长宁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采微》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衬哀情。杜甫《登楼》中也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术业有专攻   (2). 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   (3). 花近高楼伤客心   (4). 万方多难此登临
  按要求选择。
  2. 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句话来打发自己的思归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A.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B.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D.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情境匹配。结合题干提示“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分析。A项,意思为清澈的淮水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从万里吹来,吹送着我小小的归舟。抒发了诗人顺风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轩昂的胸怀。B项,出自《论语》,孔子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C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符合题干要求。D项,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这句话借景抒情,诗人获罪被远贬潮阳,抛妻别子南行,心中极其悲痛。由以上解析可知,C项正确。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保有一颗赤子心,___________,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甚至能够在否定的现象中挖掘肯定的因素。
  A. 因此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B. 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C. 并且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D. 并且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性,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接要自然、顺畅、合理、紧密,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承转符合事理逻辑。题干中横线前的句子是一个“无论……都……”的关联词连接的句子,从句意上看,正是因保有“赤子心”,才会有你“想象力”,这是一个顺承的因果关系,不存在被动的意思,因此B项正确。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如本题从句意上看,正是因保有“赤子心”,才会有你“想象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剧作家与戏剧性
  ①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不错,真有戏!”或者是:“我都要睡着了,没戏!”“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可是,究竟什么是“戏”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 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首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这个词的意思有三个:(1)戏剧的材料;(2)能产生感情反应的;(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第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用。那么‘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剧作家究竞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为了得到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任何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他认为:“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一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被实践所否定。”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
  ④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断。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这真是戏剧性的!.”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失去了兴味,又会说:“走吧,没戏了!"甚至人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地说:“没戏!”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
  ⑤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这也许是对的。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他在写小说之前,曾经看了不少短篇小说,却没有读过一部‘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他是反对这类东西的。在戏剧领域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自古有之,但这类法规,对剧作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用处。法国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为“严肃戏剧”(即“正剧”)辩护时,曾经激动地质问那些“规则”的制造者们:“规则在哪个部门的艺术里曾经产生过杰作?”戏剧历史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剧作家都是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袁枚曾经说过:“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不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