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打包9套)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1201801180223.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2201801180224.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3201801180225.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4201801180226.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5201801180227.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6201801180228.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7201801180229.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8201801180230.doc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9201801180231.doc

  2018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1
  第I卷 阅读题(66分)
  一.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维的“名大家”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护,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有删改)
  1.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D.兼容并蓄,富于学历,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2.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B. 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C. 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D. 代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兄耕孙、焘孙皆仕元。三吾避兵广西,行省承制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兵下广西,乃归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荐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对称旨,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时天下初平,典章阙略。帝锐意制作,宿儒凋谢,得三吾晚,悦之。一切礼制及三场取士法多所刊定。
  ……
  2018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3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的使命
  ——杨国荣教授在华师大的演讲
  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它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德性、提升能力和审美品格的培养。
  从狭义上说,教育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相联系。知识传授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通过这一过程,文明演化过程及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得到了传承,在此意义上,知识的接受和传授是文明成果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其二、这样的知识接受和传授过程同时也使人逐渐地学会以社会的方式来生存,只有在具备了不同形态、不同内容的知识系统的前提下,人才可能由“野”而“文”,以社会化、文明化的方式存在于世。
  教育与德性的培养也紧密联系。道德是社会能够维系、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秩序的建立无法离开道德的维度。与之相联系,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人,个体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德性。德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规定,也不是没有任何内客的空乏之物。从其实质内容看,德性是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之中的内化。普遍的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当然需经过很多环节,而教育就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相联系。能力既涉及精神——理论层面又包括实践过程。前者更多地与广义上的“知识”相联系,它既包括人的感知能力、理性能力;也包括非理性的方面,如想象、直觉、洞察、体验等等。后者主要体现于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具体地说,可以将其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技能,包括生产劳动中或其他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其二则是更普遍意义上的实践智慧。实践活动不仅仅限定在单纯技术或技能层面,它同样也有赖于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体现了广义上的实践能力。《庄子》一书中有“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被问及何以会达到这种高超的解牛境界时,回应说:他已不仅仅限于“技”的层面,而是由“技”提升到了“道”。“技”涉及技术、技能,“道”则与实践智慧相联系。
  教育还涉及审美品格的培养。审美品格构成了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品格不限于狭义上对美的观念的理解或审美趣味的提升,还包含更广的含义,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综合性或整体性的品格。按照康德的理解,当我们作出审美判断时,这种“美”的判断同时也具有普遍有效性:“美”的判断不仅仅适用于作出判断的特定个体,而且具有综合性特点。
  众所周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劳动的分化,人的存在形态也往往呈现某种片面化的趋向。劳动分工是社会最基本的分工,与此相联系,人自身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也受到限定。马克思以及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如法兰克福学派,曾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提出批评。异化现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变得片面化,人越来越成为广义分工系统中的一个从属环节。人本来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仅仅限定于某一片面,难以使人真正“成其为人”。如何扬弃这种片面性?在这里,审美过程所体现的综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很多哲学家、思想家对审美过程非常重视的缘由之一。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能力在精神——理论层面上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感知能力、理性能力、非理性的诸多能力等。
  B.实践过程也是体现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实践者的技术能力和运用这种能力的智慧来表现。
  C.庖丁解牛的能力令人叹服,而这种能力在解牛过程中其实已无关乎技能技艺,完全依赖于实践智慧。
  D.能力在很大的层面上说,它既包括理性与非理性的诸多能力,又包括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技能和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即让人成为一个精神层面合格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具备足够能力的“人”。
  B.教育在德性的培养上,是将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社会道德内化为相同的、标准的个体德行。
  C.教育培养审美品格,是要让受教育者对美的理解或审美趣味得到提升,能够认识到美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D.一个厨师或建筑工人,他在厨房或建筑工地上展示出的技艺,就是他个人技艺与实践智慧相结合的体现。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传授知识,一方面是传授人类长期以来积淀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是让具有野性的人成为文明的人。
  B.个人的德行虽与遗传有关但更离不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道德,因此要想成为社会人,就离不开教育。
  C.教育要想把人培养成为真正的“人”,那么就得在人的知识、道德、能力和审美意识等诸多方而加强培养。
  D.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人的能力就限定在某个特定的方面,难以“成其为人”。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石民哀辞
  (清)方苞
  自余有知识,所见人士多矣,而有志于圣贤之学者,无有也。盖道之丧久矣,人纪所恃以结连者,唯功利;而性命所赖以安定者,惟嗜欲。一家之中,未有无乱人,无逆气者,—人之身,未有无悖行,无隐慝①者。吾不识周、孔复生,其尚有以转之否与?
  康熙壬辰,余与余君石民并以戴名世《南山集》牵连被逮。
  ……
  2018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9
  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64分)
  一、(9分)
  下边两段文字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读后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谴辛毗(pí)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①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谴间谍觇②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③,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    。”
  《资治通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至,贼不复出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    ?”
  [注]:①诱谲:jué,欺诈。②觇:chān,窥视。
  ③黄钺:yuè,黄钺,帝王用的仪仗。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诸葛亮之次渭滨   对渭而陈   当军门立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A.驻扎  列阵  挡    赠送     B.依次  阵列  挡    送给     
  C.次序  阵容 当时 遗留     D.次序  阵地  应当  送给
  2.在横线上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              
  此必辛佐治   。 贼不复出    。 以示武于其众    。 岂千里而请战    ?
  A.也 矣 耳 邪   B.也 已 尔 焉   C.者 哉 者 耶  D.者 以 者 邪
  3.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欲应之以重兵        B.亮谴间谍觇之  
  C.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D.诸葛亮之次渭滨
  二、(3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