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练习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同步练习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同步练习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练习2+.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练习1+.doc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练习2+.doc
《祭十二郎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比(等到)得软脚病 B.不省所怙(父母)
C.其又何尤(怨恨) D.止(停止)一岁
解析:选C A项,“比”解释为“近来”;B项,“怙”解释为“依靠”;D项,“止”解释为“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吾与汝俱少年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报无涯之戚也
解析:选D A项,“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指十到十五六岁。B项,“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C项,“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就派建中去祭奠亡者,处理善后遗事,弥补自己的过失,告慰死者之灵。
B.“吾行负神明”“不孝不慈”,既表现了作者的迷信思想,又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深深的愧疚之情。
C.十二郎之死对作者打击巨大,他精神恍惚,无法做官,因此只好辞官“归田”,悉心培养后人。
D.“呜呼”“呜呼哀哉”这些感叹词的运用,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愧疚之情和对亡者的哀悼之情,照应了开头。
解析:选D A项,文中没有“自己年事已高”这样的信息;B项,“表现了作者的迷信思想”不恰当;C项,“精神恍惚,无法做官”与原文不符。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译文:
(2)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译文:
(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
……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C.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愤恨
D.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解析:选C C项,恨:遗憾。
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解析:选B 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
解析:选B 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句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解析:选B 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译文: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参考答案:(1)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大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解析:B项,略:大概,大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解析: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