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酬赠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9课李商隐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综合技能培养诗歌鉴赏方略(二)——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3课柳永词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4课苏轼词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7课爱国词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8课登临词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第19课言情词三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综合技能培养诗歌鉴赏方略(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第20课关汉卿散曲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第21课马致远散曲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第23课山水风光散曲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第24课讥时咏史散曲二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综合技能培养诗歌鉴赏方略(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李白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杜甫诗五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5课山水田园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综合技能培养诗歌鉴赏方略(一)——鉴赏诗歌的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在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珠。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典型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虽然初唐诗歌的开端仍然弥漫着六朝的靡丽,但当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题材,唱出永恒的宇宙人生主题时,在陈子昂、“初唐四杰”等人的努力下,“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创作倾向也终见强劲。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诗的清音远韵,是边塞诗的奇丽雄健;是李白的雄奇奔放,是杜甫的沉郁顿挫。兴象玲珑的优美华章与风骨遒劲的壮丽交响,交融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诗史盛况。
1.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了解初唐、盛唐诗歌的整体风格。
2.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初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能分析和理解作品。
3.了解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著名诗篇。
4.了解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三种不同诗歌题材。
1.了解发展。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重在诵读。诵读不仅可以把握内容,还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美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诵读要注意基本的技巧,包括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协调,韵调要和谐等。
3.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和分析背景知识来解读作品。背景知识包括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1课 王维诗四首
对应学生用书P1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王维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天宝十一载(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攻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苏轼
……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重创了大唐王朝的国运,却没有阻止唐诗继续前进的步伐,中晚唐诗歌以百态横生的面貌续写着唐诗的风采——韩愈、孟郊的险怪,元稹、白居易的平易,李贺的瑰奇,柳宗元的简峭,杜牧的清丽和李商隐的幽美,组合成另一番风流韵致。只是时世变乱带来的政局动荡与伤痛萧索,扫荡着诗人们曾经的意气风发,也不断摧残着他们奋发有为的心志,使得这一百五十年中的诗人,再也无法唱出盛唐诗歌的大气浑厚。无奈的现实使诗人们更多地转向自我,开始更加深入细致地关注起自己的内心。
1.了解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把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其情感,品味其语言。
3.学会鉴赏酬赠诗、咏物诗、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1.把握形象。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把握住了。
2.体味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3.推敲手法。诗歌以抒情居多。诗人抒情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为直抒胸臆,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为含蓄蕴藉,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烘托气氛的方法,或用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
对应学生用书P24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与元稹
……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
对应学生用书P31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无题二首(其一)》 这首诗约写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当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依然是沉沦下僚。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贵族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要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一切美好,都将成为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情怀。
《贾生》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苦闷。有感于斯,诗人借贾生之故事,写了这首诗。
《柳》 这首诗大概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的妻子刚刚病故,又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将要只身赴蜀。诗人由于党争的倾轧,长期沉沦下僚,心情极为沉郁苦闷,悼念妻子,悲叹前路,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猜测的风格,杜甫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情绪的朦胧美
读李商隐的诗,感伤、低迷在其作品中或隐或现,但却是无处不在。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于疏浅清丽的语言中寄寓了无限怅惘,透着一股一往情深的无奈,细细含咏又寄寓了一种深切的人生悲慨。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丽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
意象的虚幻美
……
诗歌鉴赏方略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对应学生用书P23] )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查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一、(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参考答案:(1)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