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 导学案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导学案.doc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导学案.doc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相信未来》导学案.doc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导学案.doc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致橡树》导学案.doc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doc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师说导学案.doc
祝塘中学高一语文《赤壁赋》导学案
班级 第 组 姓名
【学习目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常识,能够把本文比较准确地译成现代文。
自主预习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金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幼年时,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35)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他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在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元佑元年(1086),哲宗即位,起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职杭州。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
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于是年秋冬两次游览赤鼻矶,借地抒情,怀古感今,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诗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课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 )( ) 举酒属客( ) 窈窕( )( ) 桂棹( )
倚歌而和( )( ) 溯流光( ) 袅袅( ) 嫠妇( )
斗牛( ) 愀然( ) 相缪(
……
祝塘中学高一语文《相信未来》导学案 讲义(4)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培养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朗读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自学内容: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2、走近时代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就写于1968年。
3、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合中产生。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灰烬(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B.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C.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D.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3、下列诗句的朗读提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努力”读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
B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
C.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
……
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 讲义(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 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
2、写作背景:《世纪金榜》P24(看后划出重点)
3.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 乐师( ) 阿谀(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 经传( ) 贻笑大方( )
4、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说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吾师道也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惑而不从师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
①生乎吾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提出疑问】
【当堂检测】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讨论归纳】
特殊句式的类型
高一语文《师说》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