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310字。

  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但唯有汉字沿用至今。这不应该是侥幸,而是源自于汉字的特质。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追根溯源,现在绝大多数仍在使用的拼音文字,其表音符号很多都是衍生自象形表意符号。即便是汉字,占绝大比例的形声字的声符,也大多来自表意成分。在长期发展中,汉字表音的因素在汉字体系中大大增强,表现出明显的表音化倾向,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把汉字认定为“意音文字”,而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汉字中的“表音”要素,原本也是表意字,所以归根到底,汉字还是“表意”的。
  那么,汉字的生命力何在?
  若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寻找原因,这首先是因为汉字的适用性。汉字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这是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作为语素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在语音上没有什么变动,汉字和汉语匹配十分得当。
  其次是汉字具有包容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一看就懂,但如果当年有录音机录下老夫子的话,我们可能难以听懂。因为语音是不断变化的,春秋时代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大不一样。然而,不管语音发生了何种变化,字仍然是这些字,意思始终不会改变,这就是时间的包容性。如果当年《论语》和《史记》是用拼音文宇书写的,那么现在我们根本无法阅读,这一点对中华典籍的传承十分重要。汉字承载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比较容易解读的文献,这也成为汉字不废的重要原因。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可以起到统一沟通的作用。汉字背后,还有汉字典籍和文化,正是通过汉字及汉字文化的联系,才使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试想,如果历史上使用的就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要反映实际语音,那么各地的拼音文字就会各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很快把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而不再是方言。比较一下欧洲或印度语言纷繁复杂的情况,我们就能认识到汉字的包容性。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汉字起着何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产生了何等强大的凝聚力。
  最后是汉字具有文化积聚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它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生产、商业、政治、战争、家庭、饮食等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隐藏着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作为历史考古的线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成为不可抛弃的文化遗产。
  (摘编自黄国营《中国汉字的开放性与生命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即便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拼音文字,其表音符号大多衍生自表意符号。
  B.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其表音化的倾向逐渐增强,甚至开始逐渐超越汉字原本的表意性。
  C. 汉字能够记录好汉语,并且与汉语匹配得当,因此作为一种语素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
  D. 我们现在可以阅读《论语》《史记》,体现了汉字的时间包容性,这对于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从汉字的特质、汉字与汉语的关联两个角度论述了汉字沿用至今的缘由。
  B. 汉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象征,同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文化认同作用。
  C. 本文灵活运用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从时间层面集中论述了汉字的包容性问题。
  D. 汉字的适用性、包容性和文化积聚性赋予了汉字历经千百年而不废的强大的生命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疆域辽阔,方言繁杂,汉字的存在解决了不同方言区人们的日常交流与沟通问题。
  B. 假如历史上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那么文字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很快把汉语演化成多种语言。
  C. 汉字的使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共同体的建立
  D. 深入发掘汉字所承载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获取大量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即便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拼音文字”扩大范围,原文为“现在绝大多数仍在使用的拼音文字”。B项,“甚至开始逐渐超越汉字原本的表意性”无中生有。C项,选项中的原因和结果虽在文中先后出现,但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从时间层面集中论述了汉字的包容性问题”错误,在论述包容性问题时,主要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来展开论述。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解决了不同方言区人们的日常交流与沟通问题”错误,原文为“汉字可以起到统一沟通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杨   柳
  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