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第四章(课件+学案)
17-18版:第一节 整体的调整.docx
17-18版:第二节 局部的完善.docx
17-18版:第二节 局部的完善.pptx
17-18版:第三节 语言的锤炼.docx
17-18版:第三节 语言的锤炼.pptx
17-18版:第一节 整体的调整.pptx
第二节 局部的完善
细处修改更精妙
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欧阳修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串文字换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中心明确”属于高考作文的技术等级。“中心明确”是说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提出一个主要问题,确立一个中心思想,并让这个中心贯穿文章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对文章来说,中心是灵魂,材料是骨肉,能够表现中心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应毫不吝惜地舍弃。中心突出与否,不在材料的多少,而在材料的质量高低。做到“中心明确”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抓住主旨:材料作文要以材料本身包含的最佳主旨来立论,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或记叙过程以主旨为轴心,有目的有意识地有所侧重。
2.选取一点:为防止文章观点多而论述不深,记叙平均用力而不精,从多个角度中提炼选取感触最深、准备最充分的角度进行论述、记叙很有必要。
3.抽取共性:找出事件的共同特征,或挖掘共同的本质集中笔墨有针对性地行文。
4.一针见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直接拿出自己的观点,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中心选材。
5.贯通一气:在记叙议论的过程当中,以一种情感、态度贯穿全文,含而不露,但旨意是可确定的,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文章不惮千遍改,优秀的作品都是经历打磨才完成的。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对偏离中心的材料要毫不客气地删除;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中心模糊或偏离
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段落以至一个自然段也要有明确的中心,中心对我们的构思和表达起着导航的作用。这中心可以写出来
……
第三节 语言的锤炼
文学大师鲁迅写作重推敲
鲁迅先生写作很少一挥而就,即使是一首短诗,他也要反复吟咏,细心推敲。比如他的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忍看”原是“眼看”,“刀丛”原是“刀边”。虽是两字的改动,但“忍看”,就把反动派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这层意思更突出了;“刀边”是指一把刀,“刀丛”是一片刀,这样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揭露就更有力,也更能表现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 这些例子都极好地说明了锤炼词句的重要性。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在炼字、炼词、炼句上下功夫。
语言是作文能力中最基础的因素。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
1.规范。从语法的角度来说,语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能有语病;从词汇的角度来说,使用规范的词语,切忌生造词语,尽量不用一般人听不懂的方言俚语,不提倡用文言文写作,更不提倡文白夹杂。
2.准确。这是对语言首要的和起码的要求,也就是要恰如其分,确切无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但只有一种形式是最佳的。具体地说,语言准确体现在以下方面:语言能充分完整地表达语意;语意清晰,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遣词造句不绝对,不武断。
3.连贯。语言准确侧重于词语的准确,语言连贯侧重于语句的连贯。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要衔接自然,要有一定的顺序。前后的语言呼应,而不能跳跃。
4.得体。有以下几点:语言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符合对象的需要;语言要符合特定环境的需要,符合特定的地域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语言要符合文体的需要;语言要符合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
……
写作是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传达思想感情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不逮意”的现象。因此,修改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写文章要经过数次修改,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使之达意、准确、精练、顺畅。
佳作出自苦心。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苦改作品的经历。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在“悼红轩”中对原稿“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才定稿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写作时间长达五个年头,在这其间,他重写了八遍,誊抄了七遍。
托尔斯泰曾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高尔基对此的评论是:“托尔斯泰把一本书的校样看到七次之多,而且每次都改得差不多等于完全重写。”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或段删去,毫不可惜。”巴金先生说得更坚定:“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的作家。”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
本章共有三节:
《整体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方面的调整以及角度的转换等。
《局部的完善》主要讲述了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的修改。包括中心的明确、材料的选择以及局部思路的条理化等内容。
《语言的锤炼》主要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呼应等方面讲述语言的锤炼。目的是引导我们了解语言锤炼的技巧和方法。对写作实践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一节 整体的调整
曹雪芹五次删改《红楼梦》
《红楼梦》是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伟大小说名著。曹雪芹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能。《红楼梦》是他晚年的著作。这部不朽之作是他在极端凄凉困苦的情况下,花了10年时间完成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结构完整”属于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具体地说,“结构完整”有如下要求:
(1)要能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和内部联系。如记事的文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缺一不可,议论的文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不可缺少的。
(2)结构要清楚、完整。即写文章要有头有尾,有详写有略写,段与段的安排要清晰、合理,过渡、照应要和谐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3)结构要严谨。“严谨”是指段与段之间蕴涵的逻辑力量,这在议论文中最为常见。议论文可采用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等安排各段内容。
(4)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布局谋篇。不同的文体对组织材料的顺序有不同的要求。记叙文可以以文章主旨、人、事及观察时的立足点的转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