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14610字。
延边州2018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共8页,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机器人”
提起机器人,人们往往认为是当代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物。殊不知,“机器人”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机器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对于中国机器人的始祖,有很多人说是西周时期偃师制作的能歌善舞的伶人。在《列子•汤问》一书中这样描述:西周穆王姬满西巡归途,能工巧匠偃师前来献技,偃师带来了一个用木料、皮革、胶漆和颜料精心制作的机械木人,它栩栩如生,可以疾走,可以缓行,宛如真人。如此人造天工,堪比现代机器人。可信乎?有很多人不信。确实很难相信。因为《列子•汤问》中的故事,大多属于虚构,乃神话奇谈,不可当作信证。列子是战国时人,先后著书20余篇,西汉刘向整理时,仅存8篇,其后经由东晋学者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也仅有8篇。也有学者说,《列子》部分故事可能来自于张湛。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偃师的故事,也很有可能是发生在东汉到两晋时期。
机器人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由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组成。在中国古代,断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但是,制作模拟人的形状和某些行为、能够自己活动的木质机械,是可能的。只不过在古代它们叫做“木人”、“偶人”、“机关木人”、“机械木人”等等。而它们,确实堪称中国机器人的鼻祖。
不亚于偃师歌舞伶人的机械木人,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马均手里诞生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发明家马均有绝世的巧思,擅长发明创造。他用大木制成一个轮子,放入水中,以水力和齿轮做传动,又将木人安装在上层的一个旋盘上,通过水下传动,上层的所有木人就都动起来了,击鼓,吹箫,跳舞,耍剑,攀绳……还有百官行署,磨米斗鸡,变化无穷。因是在水中游戏,人称“水转百戏”。在《三国志•魏书》的《杜夔传》裴松之所做的注疏里有关于“水转百戏”的记载,而且研究中国科技史的陆敬严说,魏晋以后已出现了这种形式复杂的齿轮和凸轮系列的机械,使得以水力为动力的机械装置,不绝如缕。比如西汉末东汉初时就发明的水碓、水磨,到魏晋时已遍布南北。学者张正涛也说,如果把先秦时代划为“手工操作工具生产时代”的话,那么自汉晋以后,中国农业便进入了“半机械化工具生产时代”。
魏晋以后,各种机械木人层出不穷,极尽机巧。看门的、捕鼠的、干农活的、写字的……无奇不有。朱大渭在《中国古代“机械木人”始创年代及其机理考实》一文里说:“当时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整个科技水平提高的结果。”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以机械木人为例,此话一点也不为过。
(选自《中华遗产》2017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列子•汤问》先后经过西汉刘向和东晋张湛的整理,所以其中故事大多属于虚构,不可当作信证。
B.魏晋以后以水力为动力的机械装置,不断出现,并且应用极为广泛,当时发明的水碓、水磨,遍布南北。
C.三国时期马均发明的“水转百戏”和魏晋以后出现的各种机械木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
D.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以机械木人为例,可以说明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探讨中国机器人的起源开始展开论述,全篇列举了古代创造发明的一些机械木人,论证了“机器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把古今“机器人”进行了对比,指出古代的“木人”、“偶人”、“机关木
人”、“机械木人”确实是中国机器人的鼻祖。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水转百戏”的事例论述了古代机械木人的进步和发展。
D.机械木人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文章结尾的一段话深化了中心论点。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偃师献伶人的故事,是神话奇谈,还是很有可能发生在东汉到两
晋时期,还有待考证。
B.被叫做 “机关木人”、“机械木人”的古代“机器人”可能会具有模拟人的形状和某些行为、能够自己活动等特点。
C.魏晋以后,各种机械木人层出不穷,极尽机巧。中国古代机械木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必然推动整个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
D.马均的“水转百戏”中的木人可以做很多游戏,根据《三国志•魏书》中的记载和陆敬严的分析,“水转百戏”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可信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悼念一条河
赵克明
那条河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也许它压根儿就没有名字,或者它本就不是一条河而是一道过水沟;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它是一条真正的河,在我脑海关于河流的词典里,它比长江、黄河、淮河更显眼。
河的两岸并不宽,最宽处大约就两三米吧。河水也并不深,只有到了雨水季节才没过一半的河床,倒映着两岸的花草流云般漂移,如巧手的织女轻轻抖动刚织好的锦缎;而在平日里它就那么清凌凌的一脉,潺潺地流着,或刚齐小腿,或盖过脚踝,水底白亮的鹅卵石和小鱼小虾之类的清晰可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