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500字。
立意
[高分要领]
话题作文一般都是要求考生“立意自定”。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作文立意的基本要求是“符合题意”,近几年在命题和评分中都降低了这方面的要求。所以,立意的关键还在于“深刻透彻”,所谓“深刻透彻”,是指作文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独到之处,一般地说,这类作文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全面认识事物,多角度地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怎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首先,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提高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感受能力。话题作文的开放,意味着对学生生活积累、思想积淀考查的深入。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课本知识,不能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没有较广泛的课外阅读,是不可能写出深刻透彻的文章的。
其次,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品质,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我们一般获得这样的认识,一是提意见要注意方式,忠言顺耳更利行;二是作为领导者要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可以换角度思考?例如人应有自知之明,又如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领悟人生的哲理,等等。
再次,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思想健康,情趣高雅。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有的考生认为寓言里那个青年丢弃“诚信”是正确的选择,为他的选择大唱赞歌,那怎么可能达到“深刻透彻”呢?
在写高考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立意要符合传统的道德观,注意社会公德意识。
1992年以来,12次高考作文试题中,有5次带有明显倡导社会公德意识的色彩。1992年要求评价“雨中人”对“玻璃渣”的行为和思想;1993年要求评价“小王给小张补课,小张的父亲给小王200元钱,小王很为难”一事;1997年要求就“助人为乐”和“别人遇到麻烦时悄悄走开”两种做法发表意见;2001年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
2002年高考作文则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注重社会公德意识的倾向:一是引出话题“心灵的选择”的那个故事,体现了倡导社会公德的精神,登山人的心灵深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扶危救困。二是“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突出选择过程中的“心灵参与”,亦即强调了选择过程中的思考,强调了选择过程中的人生境界的升华,而人生境界的升华又与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评卷的实际情况看,许多考生立意范围涉及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社会公德范畴,在作文过程中,考生接受了一次社会公德意识的洗礼。高考作文试题中,融入社会公德意识的内涵,使试题厚重而有现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高分的《潘金莲的选择》,这篇考场作文从潘金莲的立场上,分析了选择武大郎与西门庆的利弊,最后做出了选择西门庆的选择。这个观点,与传统的道德观格格不入。这篇文章前后经过三次改判,获得高分,只是一个幸运的例子,考生不可盲目模仿。
2、切入点小,开掘深,避免泛泛而谈。
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认知与情感”,许多考生以话题为论题,这样做虽然可以保证不会离题偏题,但容易浮于表面,泛泛而谈,得不了高分。所以,作文立意最好在话题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比较拿手的论题,这样写来才能得心应手,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当然,如何在作文话题范围内选择论题,这项能力也非一蹴而就,需要靠平时的历练。
例如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作文时,有个同学要表现主题是“我发现亲情的可贵”,写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隔代人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生性活泼的她越来越看不上顽固倔强的奶奶,对奶奶的叮嘱也是充耳不闻,甚至演变到听到奶奶的唠叨就厌烦的程度,有一次和奶奶发生争执后,经过思想斗争回忆过去奶奶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突然良心发现,感到亲情的可贵。这个选材列举了生活中众多琐事,看上去也确是真事,但细细品味起来,选材开掘的意义太浅,不深入。又如另一个学生也写的是类似的题材,题目是《爷爷的习惯》,他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平时,家里人都各忙各的,由于学业繁忙,他和爷爷的话也很少,回到家总是封闭在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