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一单元3+杜甫诗五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二单元12+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二单元9+李商隐诗三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3+柳永词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6+辛弃疾词三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7+爱国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三单元19+言情词三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四单元20+关汉卿散曲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四单元21+马致远散曲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四单元22+张可久散曲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四单元23+山水风光散曲二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一单元5+山水田园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演练: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学生用书[P34])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蓟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诗篇的一开始,诗人便粗线条地勾画出一个急赴边塞的英雄形象。诗人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诗歌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动作分析。景物描写是侧面烘托,行为动作是直接勾画。
答案: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2.诗的最后两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歌的最后两联中含有典故,理解典故的含意是解答的关键。
答案:诗的最后两联采用一问一答和两个典故,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上写玄宗偏听偏信,暗示了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独自闭门叹息,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 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3.诗中写“热海”之“热”,很有层次,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具体写“热海”之“热”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从“侧闻”写起,然后写“正见”,诗中多用景物描写烘托“热海”之“热”。
答案:开头四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然后写传说中热海之奇,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接下去写亲眼所见之景。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再到空中,处处热气逼人,除了“侧闻”的“热海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鸟、鱼、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4.这首诗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
, 学生用书[P48])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二句,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中“彩凤”之翼、“灵犀”是比喻,比喻男女之间心灵的默契。化繁难为简易,含蓄地表达出难以描绘的恋情。
答案: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用简短含蓄的语句道出了热恋中的男女间心灵的默契,故而流传千古。
2.“嗟余听鼓应官去”中的“嗟”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六句写相得之乐,后两句写无奈之叹。“嗟”字起转折作用。
答案:“嗟”字使诗人的心情瞬间陡转,因“听鼓应官”,欢情一落千丈。一“嗟”字既是诗人爱情无奈的感叹,也是对自己为官不自由的哀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用“可怜”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前两句写贾谊的才能,后两句写贾谊的不得志,据此可以推知。
答案:“可怜”一词在诗中的含义是“可惜,可叹”,这既是对文帝的讽刺,也是对贾谊遭遇的感叹,同时也借贾谊喻自己的不得志。
4.对汉代贾谊的遭遇,不独李商隐感叹,宋代的王安石也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但王安石与李商隐的观点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他们的观点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商隐的观点要借助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理解,王安石的观点要借助对“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一反问句的理解。
答案: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借贾谊感叹自己的遭遇;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1.诗人在描绘宴席的丰盛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诗歌的内容看,在描绘宴席的丰盛时,列举了大量的山珍海味,属于铺陈渲染的手法。铺陈渲染的目的是为了烘托诗歌的主题。
答案:诗人采用了铺陈的手法(或“赋”),用“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写天下美味,用“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宴会之奢靡。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2.《唐宋诗醇》中评价这首诗时说:“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结合诗歌的主旨,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要表达的主题看,最后两句与前面的内容截然不同,直接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样可以看出,作者前面的铺陈都是为了烘托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讽刺主题的。
答案:诗歌的结尾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其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性不言而喻。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这首小诗前三句各写一事,本无奇特之处,诗人是怎样使之富有诗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三句写平常事物,简单、朴素,但写得有生活气息,为最后一问充分营造了氛围。
答案:诗人以极朴素的语言描写眼前极简单的景物,希望朋友天寒欲雪时能来烤火饮酒,叙谈友情。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却极富感情,因而具有浓郁的诗意。
4.这首小诗中暗含对比,找出来,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中的对比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思考:简朴的生活与深厚的情谊对比,将要下雪的傍晚与小屋内的温暖的人情形成对比。这两个对比,都是为表达诗歌的主题——“友情”服务的。
答案: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将家中的温馨和寒冷的天气形成对比,将看似简单的招待和醇厚的感情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和殷殷的关切之情。
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一致。
古典诗歌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