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8390字。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聆听崔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我愣了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 “你……”
“哥,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也交不到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大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连绵不绝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没东西吃,也没地方睡。你一定去过南京路步行街吧?有一晚,我还睡在了那里,睡在了步行街的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在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料不到我那么客气,似乎也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弯下腰,你就能把钱给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述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我的话语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问老乡要钱,
老乡说投资方那里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没办法,一大帮子干活的人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他狗日的老乡怪不得人不见了,
是携款跑路了啊。老乡跑了,投资方不是还在吗?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还扬言要跳楼,去找政府。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脏兮兮的疲惫的身上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他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一个月了,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是拴着的,黑乎乎的毛,红红的眼,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不可以。我只能呆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的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电话挂了。
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这个城市,需要倾诉,也需要聆听。我一直记得那个陌生的愿意听我倾诉的人,从那天起,我也愿意做那个听别人倾诉的陌生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从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的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农民工的无奈与善良。
C.“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D.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致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
2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为什么不好?请简要说明。(5分)
3.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