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980字。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墨客,一个天涯歌女,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美妙的音乐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诗人的共鸣---《琵琶行》,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板书课题《琵琶行并序》,
  二、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在同学们按预习提示要求讲述后,老师补充)
  1、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2、作品提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